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河钢集团石钢公司“长流程转短流程”实现绿色转型
一座高炉退场,一座绿色钢厂崛起
编者按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新中国成立之初,满目萧条,百废待兴,毛泽东同志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75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建成全世界最完备的工业体系,河北成长为工业大省。
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河北日报今起推出《河北造 新地标》系列报道,通过讲述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两代或者三代人的故事,展现河北钢铁、医药、汽车等产业跃升的不凡历程。敬请关注。
这个夏天,石家庄工业遗址公园集中了众多摇滚、街舞演出,以“赛博朋克风”火出圈,成为石家庄文化新地标。
这座公园是河钢集团石钢公司的旧址。搬迁到井陉矿区的石钢新区,从长流程转短流程,舍弃传统的高炉,成为钢铁行业绿色转型的新地标。
环境的变化让人欣喜,产业的变革震撼人心。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建高炉、上世纪90年代中期转产特钢,到21世纪高炉停炉、电炉炼绿钢,祁化昆、许满林、郝彦英三代石钢技术员所经历的变迁,是河北钢铁工业敢为人先、绿色发展的缩影。
“你们的产品有什么特色?”
“石钢采用电炉短流程炼钢,绿色低碳是产品特色。”
近日,石钢新区迎来了来自河钢德高和南美洲某国际知名制造企业的客户。郝彦英作为技术中心开发部首席工程师,给客户当起了“导游”。
在电炉车间,两座双竖井废钢预热直流电弧炉发出低沉的轰鸣。
钢铁的冶炼工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铁矿石为主要原料的“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另一种是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电炉短流程炼钢。
由长流程转短流程,工序上省去了焦化、烧结、高炉炼铁等污染重、能耗相对较高的环节,是石钢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做出的选择。
时光倒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省钢铁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钢铁产量不够“每人打一把菜刀”。1949年,全省钢产量只有三千多吨。
没有钢铁就意味着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船枪炮,更谈不上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富足。
响应国家大力发展钢铁工业的号召,石家庄钢铁厂筹建处于1957年12月成立。1958年,石钢建成并投产9座小高炉,产生铁两万五千余吨。石钢小高炉炼铁的经验,登上了当年的《人民日报》。
随着新中国的成长,河北钢铁工业快速发展。
铁水奔流、钢花四溅,是石钢第一代技术员祁化昆对于那个火热年代的创业记忆。
上世纪70年代,祁化昆带头对横列式轧钢机进行工艺改造,把螺纹钢生产效率提升了8%。
而对于许满林这一代石钢人来说,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让他们鼓起改革创新的勇气,开始从“小普钢”向“大特钢”的跨越转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钢铁市场供大于求,钢铁价格下滑,钢企寒流袭身。
以石钢为例,在方圆400公里以内,有十几家钢铁企业。相比较而言,石钢的生产规模不占优势。
要生存,就必须转型。
“大海里有鱼,小溪里也有鱼,它们都生存得挺好,就是因为它们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环境。”许满林对石钢当年提出的“鱼虾理论”记忆犹新。
生产45号优质碳素结构钢,让石钢成为特钢领域中“最大的鱼”。
45号钢的传统工艺是电炉冶炼,但成本较高。许满林和同事们尝试用转炉冶炼,在国内是首创,没有任何经验可循。
靠着技术人员时刻盯守、一次次调整生产工艺,石钢于1995年实现转炉批量冶炼45号钢,降低了吨钢成本。
凭借成本和质量优势,石钢45号钢很快占领了国内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后来拿下了丰田汽车公司的订单。
不唯产量唯品质,不比全能比单项。石钢加大特钢研发力度,开发出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等特钢产品。
几年后,许满林的职业生涯迎来了高光时刻:2000年,他参与建设的60万吨棒材连轧生产线竣工投产。2003年,石钢被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奥钢联·波米尼公司授予小型连轧“亚洲示范工厂”称号。
世界钢铁看中国,中国钢铁看河北。进入21世纪,河北钢铁工业在产量上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
2010年3月,河北钢铁集团(现河钢集团)回购石钢,石钢成为河钢集团全资子公司。
“大”起来的河北钢铁业,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但也带来环境污染、资源能源难以为继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钢铁冶炼企业从2011年的123家减至39家,炼钢产能由峰值的3.2亿吨减至1.9亿多吨。
而对于石钢人来说,退城搬迁成为发展中的一道必答题。
2018年10月30日,工作中的郝彦英收到了同事转来的一条新闻——
河北省工信厅发布《河钢集团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建设项目产能置换方案公示》,提出石钢将于2018年12月在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开工建设新项目。在搬迁设计上,石钢将新建两座130吨电炉。
这意味着,燃烧了大半个世纪的高炉将要停炉。
面对绿色低碳发展新要求、新趋势,石钢舍弃了长流程炼钢,坚定选择了短流程炼钢。
搬迁虽说可带来多重利好,可对于一个拥有4000多名员工的大企业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承受巨大压力的企业管理层、熬白了头的技术人员、连续吃住在工地的建设者……站在新起点上二次创业,石钢人以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克服重重困难。
2020年10月,从石家庄市区搬到井陉矿区的石钢新区正式投产。
在这里,钢铁不再是“傻大笨粗”的旧模样,绿色理念和绿色技术融入整个生产流程,绿色是最亮的底色。
2022年,石钢被评为环保绩效A级企业,2023年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牵头实施面向特钢棒材精整作业的机器人系统,2022年入选全国首批“数字领航”企业。如今,在石钢“特钢强企”的名片上,又多了一行“国际一流绿色智能短流程”的新标签。
搬到新区,郝彦英带领团队全力投入到易切削非调质钢的品种开发中。这类钢由于省去了耗时耗能的调质处理环节,被称为“绿色钢种”。
近日,一个好消息让郝彦英团队振奋不已:新开发的易切削非调质钢成功应用于某公司乘用车发动机核心零部件,这意味着石钢的特钢产品挺进了国际高端汽车核心领域。
目前,石钢在全国商用车用特钢市场、高铁弹簧扣件用钢市场、高端工程机械用特钢棒材市场占有率行业领先。
凭着钢铁意志,老一辈钢铁人炼就新中国第一炉钢水。
以科技创新引领、以环保绩效创A推动,新一代钢铁人勇担重任、拥抱转型,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河北日报记者 潘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