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和合之美润承德——解码魅力承德的文化自信样本

来源: 新华社  
2024-09-15 14:39:00
分享:

  四面丹霞八面画,一城山水半城园。

  北京向北,古北口外,便是承德。从历史悠久的红山文化、山戎文化、契丹文化到闻名遐迩的山庄文化,不同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激荡碰撞;亭台楼阁,林海绵延,山水之间皆有故事。

  “承德我是头一回来,一直心向往之。这里的很多事都想了解、实地看一看。”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考察时指出,承德避暑山庄底蕴深厚,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与社会相适应、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承德以历史文化滋养城市生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人文优势,奋力谱写魅力承德和合之美的时代华章。

  和合之城: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秋天的承德,天光云影共徘徊。走进双桥区潘家沟街道窝瓜园社区共治共建议事厅,只见“五星微心愿”文化墙上,当地群众用汉族、蒙古族、朝鲜族文字书写的愿望围成心形,“和睦”“团结”成为关键词。

  承德,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交汇之地,匈奴、鲜卑、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先后在此游牧。北宋欧阳修有诗云:“儿童能走马,妇女亦腰弓”“合围飞走尽,移帐水泉空”。

  因独特的位置、秀美的风光,又恰在北京与皇家猎苑木兰围场中间地带,清康熙在此修建行宫。这里逐渐成为“塞外京都”。清帝每年几乎有半年来此避暑和处理朝政,接见少数民族王公与外国使节。

承德避暑山庄丽正门石匾。(受访者供图)

  青砖灰瓦铭刻历史风云,亭台楼阁见证民族团结。

  历经300多年风雨,避暑山庄正门石匾上,用满、藏、汉、维、蒙五种文字书写的“丽正门”依然遒劲有力。登高远眺,彼时供少数民族首领朝觐时礼佛之用的“外八庙”与避暑山庄呈烘云托月之势,“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

  从小在山庄城墙外长大,杨正义今年已70岁,家有回、汉和满三个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家庭。赶上传统节日,全家老少其乐融融,热闹非凡。“清代时,附近就是各族商贾聚集地。”杨正义说,“打我记事起,逢年过节,邻里之间都会分享油香等民族美食。大伙儿不出远门,就能品尝多民族道地饭菜,感受多民族节日气氛。”

  “承德多元融通、包容开放的文化底蕴,源自民族团结这一文化因子。”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院长孙继新说。

身着各族服饰的承德群众表演民族韵律舞《中华民族一家亲》。(受访者供图)

  “社区里多民族互嵌式融合居住。”潘家沟街道窝瓜园社区党委书记胡音格称,各族群众代表每月齐聚共治共建议事厅,“听群众说事、让群众议事、邀群众评事”,小小的社区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如今,在承德,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满、回、苗、蒙古族等53个少数民族人口近180万,占全市总人口近一半。

  “木兰秋狝、多伦会盟、万树赐宴……山庄因‘和’而修,外庙因‘和’而建,承德因‘和’而兴。民族和睦、共求进步,‘和合’是承德之魂。”孙继新说。

  人文之城:历史文化之脉深厚绵长

  历史波澜掩映于碧水流淌间,览尽千年烟云。

  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圆雕石刻女神像是红山文化的有力佐证,蛙面石人等近万件文物是山戎文化遗存,辽大长公主墓等遗址无声诉说着契丹文化的兴衰……承德发现并登记各个时期不可移动各类文化遗存4253处,309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

  “形貌如中华成一统,名胜集全国于一园,文化融华夏五千年,是和合文化的集中体现。”文化学者蒙曼如此形容故乡承德。

游客在承德博物馆参观山戎文化专题展览。新华社发(陈相旭摄)

  “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胜西湖。”在避暑山庄这个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里,正宫位于中轴线上,附属宫殿筑于两侧,均衡对称。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整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避暑山庄的文化很深厚,建筑构思精美,是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园林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瑰宝,要保护好,同时挖掘它的精神内涵,这里面有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漫步园中,可感受烟雨楼江南水乡的情调、万树园塞外草原的粗犷、四面云山北方峰岳的雄浑。

  “咱承德人没事就爱去山庄溜达,跟后花园一样。”55岁的王雪瑛是这座清凉宝地的常客。从上世纪90年代惠民年票发售以来,她几乎每年都买。从水心榭开始,围湖步行一圈,是她晨练的常态。“外地朋友来,就给他们讲这园子的美。”

承德避暑山庄景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刘满仓摄)

  “悠久的文化底蕴积淀城市的发展底色。”承德市文物局总工程师陈东说,传统的有形遗产已化为精神的无形遗产,滋养承德、浸润人心。

  经过十年探索,避暑山庄古建筑数字化复原艺术展与观众见面。清舒山馆、梨花伴月……17处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遗址得到复原展示,人们在“云端”与历史打了个照面。

  承德人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有着独特的自豪感。

  历史爱好者杨润忠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承德文化故事,雕琢城市记忆,8年来在微信公众号上更新原创文章600多篇,不少人主动联系他,为他提供典籍资料。杨润忠说:“把家乡的人文、历史与当下渗透融合,让躺着的历史站起来,让沉寂的历史鲜活起来,这是我的初心。”

大型实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活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入人心。

  《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君临热河》等好戏连台激活夜经济,金山亭造型文创催生“潮玩”避暑山庄新方式,打卡“皇家药庄”体验“采药游名山”成为研学新时尚,长城影展、汉服旅拍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鉴往知来,向史而新。“触摸文化遗产的过去,是为了更好走向未来。”陈东说。赓续文脉,汲古壮今,承德有底气更有信心。

  生态之城:绿色发展之魂赓续传奇

  承德最北端,一弯深绿像展翅雄鹰,扼守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

  塞罕坝机械林场,昔日荒僻苦寒之地,也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源地。历史上这里水草丰沛、森林茂密、鸟兽繁集,辽金时被誉为“千里松林”,清代“炎歊不至,清风满林,山雨既濡,万卉齐发”。令人惋惜的是,后来,由于滥砍滥伐与山火肆虐,“美丽的高岭”一度退变为茫茫荒原。

  在承德,“六女上坝”的故事家喻户晓,当年陈彦娴等人义无反顾奔赴荒原植树播绿,书写壮丽的青春之歌。如今,青丝变白发,荒山变青山。在这里并肩战斗的,既有防火调度员,也有“森林医生”防治检疫员;既有硕士毕业的林场科研所研究人员,也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技术员……

  从“飞鸟不栖、黄沙遮天”到“苍翠连绵、繁花无尽”,三代务林人谱写了115万亩林海的绿色奇迹,营造出世界最大人工林,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承德市塞罕坝机械林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刘满仓 摄)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为塞罕坝精神作出定义: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

  塞罕坝精神成为荒漠变绿洲的核心密码,更将绿色基因根植在这座城市的血脉里。

  “濡水又东南流,武列水入焉。其水三川派合。”千百年来,武烈河如玉带贯穿承德,无私滋养着城市。

  芦苇、菖蒲、荷花装点水面,野鸭、鸬鹚、鹭鸶栖息繁衍……傍晚,66岁的摄影爱好者杨利民照例来到武烈河“百里画廊”,不时按动快门定格瞬间。遇到顽皮的孩子向水鸟投掷石子,他立即上前阻止。

承德市武烈河沿岸夜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王立群摄)

  “记忆中武烈河曾是另一番景象:四周光秃秃、灰蒙蒙,洪水的泛滥、工业的污染一度让这里‘面容枯槁’。”杨利民说。他在岸边生活了几十年,用镜头记录着承德变迁。近10年来,他经常来岸边拍照,相机中的“大片”越来越多,遇上的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少。“这是坚定不移建生态、保环境的成果。”

  以“文”化城,因“绿”兴城。“绿色是承德最亮丽的底色,生态和谐是文明之花不可或缺的一瓣。”承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冯军会说。

承德市志愿者在坝上草原捡拾杂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刘满仓摄)

  双塔山赏丹霞奇观,坝上草原策马驰骋,“热河谷”泡休沐汤泉……行走于承德,仿佛“人在景中游,景随人影换”。如今,吸引游客的不仅是避暑山庄,还有深邃高远的“承德蓝”、郁郁葱葱的“承德绿”、勤劳朴实的“承德情”。

  青山常在,碧水长流。促民族团结,传丰厚遗产,护绿色长城,正是承德之“承”。

关键词:承德,文化自信样本责任编辑:庞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