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非遗河北丨井陉窑:博采众家成大器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2024-09-21 07:57:01
分享:

  9月15日,恰逢中秋节假期,井陉县南横口村的陶瓷水镇比往日更热闹。

  小镇目之所及,都是陶瓷元素。井陉窑博物馆、陶瓷体验坊、别具一格的“黄金匣钵墙”……甚至不少村民家菜园的围栏、花坛都利用制陶匣钵改造而成。

  陶瓷水镇,是井陉县依托井陉窑南横口遗址、南横口古村落开发的文化旅游小镇。这里也成为展现井陉窑文化魅力的一扇窗。

  9月17日,游客在井陉陶瓷水镇的井陉窑博物馆参观。 通讯员 刘国辉摄

  井陉窑,河北四大名窑之一。但历史上记载很少,直到1989年发现井陉窑遗址,这一窑口才走入大众视野。

  井陉窑创烧于隋代,以烧制白瓷为主,盛烧于晚唐五代和金代,此后经元、明、清、民国,到近代还在续烧,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2013年,“井陉窑烧制技艺”入选第五批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井陉窑是一个在交流中诞生,在融合中发展的古窑口。

  地理区位上,井陉窑距邢窑、定窑都不过百十公里,南承邢窑,北继定窑,同时受到鹤壁集、当阳峪、磁州、耀州甚至钧窑等窑口的影响,彼此交流互鉴。特别是井陉窑与邢窑、定窑之间,往来交流曾一度非常密切。

  图为建在陶瓷水镇的井陉窑博物馆。记者李冬云摄

  博采众长,以成特色。在井陉窑最早的发现者、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孟繁峰看来,井陉瓷的美与其他瓷品并不一样,它繁丽中带着一种轻盈,华美中不乏雅致委婉。

  孟繁峰编著的《初论井陉窑》一书,封面上是一张唐代白釉双鱼瓶照片,在他看来,“这是最能代表井陉窑工艺水平的一件”。

  白釉双鱼瓶出土于井陉县天长镇虞候张义才墓,双鱼瓶通体瓷质洁白,两条鲤鱼在鱼口部位合并为一处,两条鱼尾化为鱼瓶的底座,瓶身布满鱼鳞纹,两侧有穿孔可以系绳提携。

  邢窑也有一件类似的晚唐五代时期的白釉双鱼背壶。孟繁峰认为,井陉窑的白釉双鱼瓶从技法和艺术水平看,与其相比毫不逊色,而且还有井陉窑特有的生活气息。

  井陉窑与定窑的相似之处更多,在井陉窑遗址被发现前,曾长期被认作“土定窑”。

  “井陉窑发展过程以及烧造技术、装饰工艺、纹饰类别、器型品种等特征,都与定窑很相近。井陉窑巅峰时期烧造的部分精细白瓷,质量可与定窑比肩。”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黄信说。

  可以说,在白瓷领域,井陉窑曾是矗立在邢窑和定窑两座陶瓷高峰近旁的第三座高峰。

  井陉窑文化博物馆馆长李慧杰介绍馆藏“戳印填彩”技法装饰的瓷枕。记者李冬云摄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兼容并蓄的井陉瓷,既有民间工匠自然纯朴的作风,又有高官贵族繁丽华美的风尚,也有文人贤士洒脱的神韵,同时还渗透着商人和市民欣赏的市井气息。

  金代,是井陉窑第二个烧造高峰。产自这一时期的瓷器样式达数十种,其中很多是兼有实用和审美功能的生活器具。如杯、盏、盔、碟、盂、瓶、尊、罐、壶、盒、砚、灯、炉、缸、香薰、扑满灯,还有各类小瓷塑、围棋子、象棋子等小玩意儿。

  兼容并蓄的井陉瓷,并不是对现成器物的简单模仿,而是被独具匠心的制瓷手艺人赋予了丰富的燕赵文化内涵。

  在乳白釉色的基础上追求变化,井陉窑独辟蹊径,增添装饰图案和色彩,创造出一项“独门技法”——“戳印填彩”。

  白釉为底,戳印图案,填以褐彩。在金代,井陉窑这一“戳印填彩”技法大行其道,主打产品是布满了人物、动物、花卉等纹饰的瓷枕。

  从井陉窑遗址出土的种类多样的戳模,可以想象井陉窑瓷枕上纹饰的繁复多样。有朵花、折枝花、缠枝花等花卉印模,也有蝴蝶、卧鹿、奔牛等动物印模,还有乐人击鼓、乐人击钹等人物印模。印模纹饰线条流畅,运笔传神,刻画生动,在瓷枕表面和谐匀称排布、组合,极具视觉冲击力。

  不只限于在白釉瓷器上戳印图案,井陉窑工匠对色彩的应用也非常灵活。“金代虽以烧制白瓷为主,也兼烧黑釉、酱釉、绿釉、黄釉、孔雀蓝釉等釉色瓷,以及大量双色釉,如黑白色釉、黑青色釉。”孟繁峰说。

  作为白瓷一支的井陉窑,通过装饰技法上的大胆创造,不仅弥补了瓷土的劣势,还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沉淀出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河北日报记者 李冬云

关键词:河北,井陉窑责任编辑:刘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