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我们村的“第一个”|第一个“星”农人:我用“北斗”在盐碱地上种希望

来源: 河北日报  
2024-09-28 08:40:26
分享:

  沧州市沧县赵庄子村第一个“星”农人

  张宸:我用“北斗”在盐碱地上种希望

  8月1日,沧州市沧县赵庄子村西北,一大片玉米地望不到头。随着螺旋桨的轰鸣声,一台直径1米左右的植保无人机缓缓升起,沿着既定路线精准地执行洒药任务。

  “如果单靠人工洒药,一天最多10亩;这台无人机,一天能轻松完成两三百亩。”90后新农人张宸快人快语,一边熟练地操控着植保无人机,一边还不忘夸赞自己的“智能好伙伴”。张宸的“智能好伙伴”可不止一个,在她经营的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里,有一支100多人的队伍,还有200多台各种型号的农机。合作社除了打理1万多亩流转来的土地,还有7万多亩农户托管的土地,自动化生产程度达到了85%,科技化程度达到99%。

  说起张宸,村民们就会竖起大拇指:“这辈子算开眼了,没想到这个小闺女种地真种出了大学问。”

  “刚开始,乡亲们可不这么想,一个文文弱弱的女娃娃上了几年学就会种地?不靠谱。”2013年,大学毕业的张宸,接手父亲经营的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女大学生回家种地,在村里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张宸却主意很正,决不用父辈的老一套“种地”。“大学期间,我曾跟随老师到东北考察现代农业,机械化种植和规模化经营,这是趋势。”张宸说,实现规模化种植,就得有大片规整的土地。张宸回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说服乡亲们,让她来帮他们种地。全村2000多户6000多亩地,她挨家挨户敲门,磨破嘴皮也只有十来户同意。最后,也只勉强凑了1000多亩。

8月1日,张宸操作植保无人机对玉米地进行病虫害防治作业。

  全程机械化作业、精细化管理劳作一年,2014年夏收,旱碱麦增收成效显现——每亩地产量比流转前增收约10%。实实在在收益面前,乡亲们有了一丝松动。“不过,规模大了,经营户对化肥的浪费或苗的漏种残缺会格外敏感。”张宸开始琢磨,如何提高种植效率和播撒精度。

  那段时间张宸到处取经。“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参加了北斗导航卫星定位自动驾驶系统的观摩。”张宸反复打问这套设备的适用条件、安全系数、能干几项活儿、具体怎么用,又对投入的成本和能节约的费用进行了粗略计算。

  2018年,安装北斗导航卫星定位自动驾驶系统的利好政策落地沧县,张宸立马和父亲商量,要给合作社的农机加装这一设备。她至今还记得机器第一次下地那天:一台“头上”安着天线、无人驾驶的大型播种机,自己在地里播种玉米,村民们则坐在树荫下聊天。这一年,张宸出名了,大家都叫她“北斗女孩”。

  “当时觉得我不靠谱的乡亲,开始相信我,都想着合作。”张宸说,北斗导航能像打印机一样逐行撒播,提高种植效率和播撒精度,一亩地成本能降40元左右。“现在,我们合作社的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配套农机具都安装了北斗卫星定位模块。”她说。

  “北斗女孩”还不断吸引着和她一样的新农人,投身现代农业。去年,她牵头组建了沧州市农机联盟,集结了1570多名新农人,智能农机有2100多台。今年,她与国家农业智能装备中心、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利用卫星扫描,选取最适合盐碱地种植的耐旱品种,不断增加庄稼里的“智慧”成分。未来,她期待着种地更“智慧”。比如,手机App设定好,机器就能自己在地里干活。

  她说,那一天不会太久。(纵览新闻记者 杨佳薇 李春炜

8月1日,张宸在安装了“北斗”的拖拉机上。纵览新闻记者 张 帆摄

  数字链接

  河北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智慧化率超过50%

  近年来,河北省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数字化,不断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以智慧农业建设为主体,从数字监测、智能生产和精准作业三翼发力,构建了“一体三翼”智慧大田生产模式。目前,全省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智慧化率超过50%,亩均增产20%,节本增效25%以上。

  《河北省智慧农业示范建设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打造形成100个规模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展示、创新、应用示范区,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智能化应用率达到100%,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数据互联互通、服务高效便捷的智慧农业发展目标。(纵览新闻见习记者 石滨 闫馨雨整理)

关键词:盐碱地,种希望责任编辑:庞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