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大河之北·河北非遗文化解读 美术篇丨蔚县剪纸 丰宁满族剪纸:纸上春风

来源: 河北日报  
2024-11-14 08:14:30
分享:

  非遗名片

  蔚县剪纸、丰宁满族剪纸:“纸与刀”的交响

  蔚县剪纸起源于窗花,距今有200多年历史。其“阴刻为主、阳刻为辅、彩色点染”的精妙技艺,在全国独树一帜,被誉为华夏剪纸之最。2006年,蔚县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丰宁满族剪纸始于清康熙年间,以窗花、礼花、节令、民俗为主要内容,风格特殊,极具地域性和民族性。2006年,丰宁满族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09年10月,蔚县剪纸、丰宁满族剪纸与陕西剪纸等各省(区、市)列入国家级名录的剪纸项目联合打包,作为中国剪纸的联合申报项目,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审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蔚县剪纸作品。

  千家万户,绽放春的期盼

  素色宣纸上,毛笔点染,斑斓的色彩缓缓晕开,牡丹娇艳,蝴蝶灵动。

  10月28日午后,举起点染完成的剪纸作品《富贵花开》,蔚县剪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淑英细细端详。阳光映照下,剪纸丝缕分明、玲珑剔透,斑斓的色彩仿佛披上一层薄薄的金色。窗外秋风萧瑟,但一张剪纸却衬得满室生春。

  “敢竞桃李色,自呈刀尺工。”

  一把剪刀,一张纸,人们用简单的工具、易得的材料,剪出平淡生活的盎然春色。

  中国是造纸术的发源地。纸张的普及,让剪纸深度融入寻常百姓的岁时年节。尽管剪纸有着丰富的主题,但“春”却是最富代表性的意象。

  据已发现的蔚县古代剪纸推断,蔚县剪纸活动可追溯到明代成化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200多年前,蔚县剪纸发生重大技艺革新,开始由单色剪纸发展成点彩剪纸,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象征。

  10月16日,蔚县南张庄村焦氏剪纸店。一扇老“亮子”引人注目。“亮子”形似窗户,由许多方格窗棂构成,每格糊有白麻纸。方格窗棂里,花卉、戏人、脸谱等各式剪纸窗花,将窗户装点得生机勃勃,犹如春风拂面。

  在蔚县,农历腊月是窗花“盛开”的季节。每到此时,集市上最赏心悦目的,便是长街两旁一面面高挂的“亮子”。

  曾经,蔚县民居都是大幌窗户。嫌偌大一面白窗户“白花花不耐看”“丧气”,当地百姓便在逢年过节或办喜事时,在窗户上张贴色彩绚丽的窗花,表达喜庆心理,俗称“挂喜”。

蔚县剪纸作品。

  尤其是腊月,人们除了贴窗花,还剪大字、贴对子。当古老的村堡满是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纸片,恍然间,这一年的春天便赶着早登了场……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一年又一年,这抹绽放在窗棂上的春意,陪伴人们度过无数清寂却喜庆的日子。

  在丰宁,除了窗花,顶棚花、挂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节庆装饰。

  丰宁民居顶棚多以秫秸做架,白纸裱面,每到新春或布置新房时,把室内裱糊一新,棚中央贴上大的圆形剪纸,四周贴上抱角云子,在圆形剪纸正中把顶棚掏透,用以疏通室内火盆的炭气。

  挂签原本是神龛上的一种装饰,后来也被用来贴在新春的门头,和春联相配,成为节日的点缀。

  民间流传的丰宁满族剪纸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形成了独具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的风格,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劈毛纤长,剪工精细。

  每年新春,五彩缤纷的窗花、红艳艳的顶棚花、花花绿绿的挂签,把塞北人家装点得春意融融;农历五月初一,一种葫芦形剪纸贴在门首上,葫芦内装有扫帚、剪、锥等灭虫工具和菜蔬、瓜果等内容,寄托除病除灾的美好憧憬……

  一双双巧手剪出栩栩如生的图案,也剪出独属于中国人的巧思与浪漫,营造百姓心中一个又一个“春天”。

  10月24日,来到丰宁满族剪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冬阁的家里,一楼书房的架子上,分门别类地放置着若干个档案盒,盒子里装的,是他自1974年开始系统研究丰宁满族剪纸后,收藏的近3万张剪纸老样子。

  他在走访研究中发现,当地剪纸规模之大令人吃惊。全县数千个自然村中,户户都有节庆贴窗花的传统习惯,村村都有自己的剪纸能手。

  她们对剪纸的珍视令张冬阁感动。有一次,张冬阁慕名造访丰宁大阁镇的贾张氏老太太。再三解释后,老太太才从板柜深处拿出她的藏品。其中有些剪纸还是1939年发大水时,住房倒塌,她冒着生命危险抢出来的,剪纸上面隐约保留着当年的泥渍。

  “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以活态的形式存世和传世,剪纸满带“春”的喜庆热闹,吹进百姓的生活,最终呈现出一门鲜活的民间艺术。

  剪刻欢喜,传递东方浪漫

  仿佛迈进了戏曲大观园!

  10月16日,在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本《中国蔚县剪纸戏曲人物图典》令人震撼。

  这本厚3厘米的16开本图册,是对蔚县戏曲人物剪纸的首次系统抢救性挖掘,汇集了各大收藏家和剪纸世家的珍贵藏品。在近万幅作品中,“优中选优”的精品有1000余幅。

  根据表现内容,蔚县剪纸分为戏曲人物、花卉、脸谱三大类,这其中,戏曲主题占据两席,足见当地百姓对戏曲的痴迷。

  “脸谱花艳映丹霞,梨园弟子舞翩跹。”民俗是剪纸的源头和根脉。剪纸的内容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形象记录。

  蔚县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自汉代起,演戏看戏便在这里相沿成俗,各民族交流更使多个剧种流传至此。历史上的蔚县,素有“八百村堡八百戏楼”之誉。

  看戏、唱戏对蔚县人来说,是一种迷醉的精神享受。庙会戏、开市戏、还愿戏、行会戏、活日子戏……蔚县固定演戏的日子排满了一年四季,常常是“顾了看宝子(蔚县秧歌的一个名角),忘了吃饺子。”

  天天有戏看办不到,于是当地人就剪纸戏人,将这些惬意的感受和体验定格在小小彩纸上,一遍遍咀嚼回味。

  一个是动态的舞台艺术,一个是静态的剪刻表达。但对戏曲的热爱,使蔚县剪纸实现了动静切换,做出了最传神的演绎,相得益彰地孕育出蔚县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奇葩。

  而新艺术的诞生,又给百姓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和陶醉。

  数九寒天,当庄户人家仔细贴上一窗子戏人窗花,那时他们离不开的戏剧,也就鼓鸣锣响地在自家小院里热热闹闹地开了场。此时,四季变换失去的景色再现,往昔幸福开心的回忆,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也红红火火地展现开来。

  “花寒未聚蝶,色艳已惊人。悬知陌上柳,应妒手中春。”虽然窗花剪不出真正的春天,但人们用一张薄纸,剪刻出无尽欢喜,也剪出了一门独特的民间审美。

  蔚县剪纸艺术开宗立派的人物王老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戏曲人物。静中带动、形象传神,他一生留下近千幅经典戏剧人物剪纸。

  在他剪刻的《送银灯》中,走向书生住房的桂娟右手托灯,左手提着腰间丝带,面带浅笑,迈着轻盈的步子,蜡烛的灯芯儿微歪,好像有一丝隐隐的微风使其摇曳。

  在蔚县剪纸中,戏曲人物被公认艺术造诣最高、最具特色。以王老赏为代表,蔚县剪纸艺人对戏曲人物刻制精益求精,优秀创作层出不穷。据统计,蔚县剪纸里的各类戏曲人物共有1800多个。

  20世纪50年代,蔚县剪纸艺术大师周永明又创新推出脸谱剪纸,公认的、比较定型的脸谱有100多种。这些剪纸脸谱,也是新中国初期唯一出口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戏曲之外,背阁、抬阁、旱船、斗龙、跑驴、推车、高跷、舞狮、打树花、拜灯山……蔚县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也被精彩呈现在剪纸上。

  “这些活动根本不用刻意去模仿设计,因为全在脑子里。”蔚县剪纸艺术家李宝峰创作了大量展现蔚县年俗的作品,他还把这些年俗集成24幅蔚县剪纸,取名《北方年俗图》。

  以剪纸为载体,庄户人用感情之刀,释放自己的喜怒哀乐,剪刻出心灵的吉祥祈愿。他们不遵循教科书透视学及色彩学的法则,不受解剖学和比例关系的制约,却也最抵达艺术的本真。

  令张冬阁印象最深的剪纸,是从丰宁大阁镇贾张氏老太太处搜集的一张长着三个头的毛驴剪纸。

  一个毛驴怎么会长三个头?老太太解释:“正着一个头,可路两边都是草,头歪左吃左边草,头歪右吃右边草,所以三个头。”这种由心而发的视角,让人立刻感受到创作者内心的温情和暖意。

  蔚县剪纸也同样自由肆意:鲜桃和石榴共同长在一个枝头;石榴可以一半完整一半裂开露着籽儿笑;夏天的水萝卜和冬天的大白菜能装进一个篮子里……非但没有不协调,反而呈现出拼合的美感,透出喜庆和热闹。

  带着一种撩人心弦的乡土气息,这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饱含农家百姓一腔热情的剪纸作品,所散发出来的浓烈原始意味和稚拙美感,化作缕缕春风,吹向千家万户。(河北日报记者 周聪聪 王雪威 郭晓通

蔚县剪纸作品。

  相关

  两种剪纸艺术创生之谜

  在封建社会,剪纸是庄稼人手里的“把戏”,登不得大雅之堂,往往都没有入书入志的资格。所以不论是蔚县剪纸还是丰宁满族剪纸,这一技艺诞生的确切年代,史书和地方志都没有明确记载。

  不过,也正因为这样,剪纸才极少受到上层社会文化观念的渗透,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乡土风貌,愈发显得珍贵。

  据有关史料推断,蔚县的剪纸活动可以追溯到明成化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根据对一代又一代艺人的传承谱系推算,蔚县点彩剪纸创始年代距今已有200余年。

  有专家提出,蔚县剪纸是近代的产物。因为蔚县剪纸的诞生,与进口颜料和进口钢材的出现密不可分。

  19世纪初,西方国家出现了在焦油中提炼染料,这种染料点染在薄薄的白纸上,既无杂质沉淀,又光洁透亮。随着其传进中国,自然而然地,民间艺术家就在自己刻下来的剪纸上,抹上了这种颜色。至今,一些老艺人,还把这种颜色叫作“德国色”,意为舶来品。

  颜色之外,进口钢材的出现,同样对蔚县点彩窗花的定型与成熟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蔚县窗花艺人的刻刀,全部是自己打造的,原料也要自己寻找。从推测看,以前蔚县窗花艺人使用的应该是锻打的铁刀。后来,随着黄包车、自行车辐条的出现,蔚县艺人们开始使用钢丝打造刻刀,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都是这种材料。后来村里通了电,他们制作刻刀的原材料又变为固定电线杆的钢丝绳。近些年,蔚县剪纸艺人主要是从高压线中剥出材质更优良的钢丝,用这种钢丝打制直径纤细的细刻刀。

  丰宁当地搜集到的最早剪纸为清光绪年间制作,距今已有一百多年。这些剪纸剪工纯熟,技艺高超,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据相关资料分析,清王朝在丰宁设立了很多皇庄、旗庄、马场,大批满族人入驻。由于丰宁地处中国北方,四季分明,干旱少雨,当地人长年用窗纸糊窗,价廉且便于采光。为防风的破坏,满族人根据当地无霜期短、秋冬春三季时间长,无绿色、无花果、色彩单调的特点,创出以剪纸窗花取代纸条加固窗纸的办法,以让居室花开四季,有声有色。(文/河北日报记者 周聪聪

关键词:蔚县剪纸,纸上春风责任编辑:庞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