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上午,邢台高新区(市东华路与龙岗东大街交口附近)一块69亩的待开发地块上,来自邢台市文保中心考古队的十多名队员正手持洛阳铲,一板一眼地向地下打孔取土。每个探孔间距约1米,旁边堆放着圆柱形的新土。
11月5日,邢台市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考古勘探。河北日报记者 闫德见 摄
“考古调查勘探是工程建设用地开建前的必经程序,主要为了探查地下有没有古代人类活动痕迹和文物遗存。”邢台市文保中心主任王霖告诉记者,这次考古调查是该市首批落实考古前置新规的工程建设用地之一,时间节点从土地出让后变成了出让前,委托出资方由企业变成了土地储备机构。
日前,邢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市财政局印发了《关于将考古费用列入土地收储成本的通知》,自2024年10月9日起,将邢台市区范围内收储地块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费用在财政中列支,由原来的企业拿地后申请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变为土地收储前开展,在全省率先实施工程建设用地“先考古、后出让”。
邢台市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500年的建城史,拥有丰富的地下历史文化遗存。长期以来,工程建设用地的考古都是在拿地后、开工前,由建设单位依法申报,完成考古工作一般要用两个月,一旦发现地下遗存耗时更长,难免会影响项目开发运营周期,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负担。
“今年我们在两个项目的勘探过程中就分别发现了一个明清古墓群和一个宋元年代遗址。”邢台市文保中心考古队队长周海峰介绍,都知道有发现是好事,但对项目建设方来说意味着更长的建设周期和更大的资金占用成本,企业往往不太积极。
11月5日,邢台市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考古勘探。河北日报记者 闫德见 摄
今年以来,邢台市土地储备中心与市财政局、市文保中心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决定通过考古环节前置,彻底破解制约建设项目落地的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兼顾文物保护与项目建设。“‘先考古、后出让’,既有助于提前发现保护地下文物,又降低了建设单位前期运营成本和投资风险,助力企业‘拿地即开工’,为建设‘太行泉城,美丽邢台’贡献力量。”邢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史凤杰说。
邢台交建地产作为拿地大户,其投资开发部负责人鞠建飞对考古前置新机制拍手叫好。“过去拿地后考古是个不可控因素,地下发现块青砖我们都会一直揪着心,直到文保单位出具同意施工的意见书才能踏实。”鞠建飞告诉记者,新机制让企业减轻负担、轻装上阵,他们准备近期再拍两块地。
“截至目前,市区各土地储备机构已委托市文保中心对17宗土地开展考古调查,总面积607亩,预计为企业节省支出共计168.59万元。”史凤杰说,该局将严格遵循有利于文物保护、有利于项目建设的原则,与相关部门持续优化工作流程,创新工作方式,高质量推动地下文物保护和城市开发建设协调发展。(河北日报记者 闫德见 王永晨)
记者手记
理念一变天地宽
邢台市推行“先考古、后出让”,看似只是土地开发流程中一个小节点的顺序调整,实质上是工作理念的转变提升,一举取得了加强文物保护和优化营商环境的双赢。
原来,工程建设项目考古调查勘探均需要被动等待项目建设方提出申请,一旦有了可喜的发现需要发掘,反而成为项目建设方的负担,直接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邢台推行考古前置,把文物保护工作由“被动跟进”变为“提前主动完成”,由“不可知”变为“早规划”,确保了文物部门可以更从容、系统地规划推进文物保护工作,而企业也能安安稳稳、心无旁骛地搞建设。问题不仅要解决,还要解决彻底。充分考虑项目建设方的利益,邢台通过将相关费用列入财政支出等措施,为企业减轻负担,从根上消除了潜在隐患。
理念一变天地宽。“先考古、后出让”,一个前后顺序的小改变,不仅有助于把文物保护优先理念落到实处,更为经营主体带来了大便利,体现了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用心之细。用好改革思维、下足“绣花功夫”,相信我们的营商环境会越来越好。(河北日报记者 闫德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