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湖南娄底市高二学生刘嘉铭上学途中,发现一男子在公交车上行窃后上前制止,遭到对方殴打仍死死拽住,最终与司机、乘客一起将小偷制服送往派出所。(澎湃新闻3月19日)
这个高中生见义勇为,遇到了很多热心的“路人”,但并不是所有见义勇为的人都会像这位高中生般幸运。2015年11月在合肥,一小伙子看到一个小偷行窃女学生手机,于是挺胸而出见义勇为将小偷摁倒在地,没想到小偷爬起来用砖头砸伤小伙,现场却无一人帮忙。加之时常被媒体报道的“扶老人被讹”事件。这些让人们陷入了对社会道德更深层次的反思。
其实,我们谴责路人也好,苛责社会大环境也罢,如何避免出现“冷漠路人”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对此,我们需要做的是要培养每个人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能力,要让每个人都有足够的道德意识,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
比较而言,这一新闻中更值得赞扬的是不再冷漠旁观,而是伸手援助的“路人”。他们也用行动告诉我们,面对危机,不做“冷漠路人”,我们一个个体都责无旁贷,理应担负起我们的道德责任。
现实中,我们也发现,那些一度被淹没的善心正逐渐被发掘,这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正在逐渐提升。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助人、救人的事迹发生在我们身边,而这些感动更多是发生在陌生人之间。2017年10月,杭州65岁的姚丹妮在西湖边晨练回家途中救起一名落水的年轻女孩。2018年2月石家庄赵县交通局职工许青树跳入冰冷刺骨的湖水中,在岸上热心群众的相助下,将3名落水儿童救到岸上。
如何让这种信任与温暖成为常态,应是我们更该思考并解决的问题。首先,政府有责任健全制度设计,激励公众见义勇为,对见义勇为者除了进行精神嘉奖外,还应该通过提供政策、物质等保障,免除后顾之忧,不能再发生“做了好事反被讹”的事情。
另外,政府与民间应共同努力,建立起一套现代公民必备的道德意识与担当能力,并从观念层面落实到实际层面,例如在美国,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再到社区教育,如何应对危急时刻的自我救助、救助他人的技能都成为最基本的学习内容。提高公民自身应对危急事件的应变能力,以减少或者消除人们在遇见危机时的惊恐心理。
没了后顾之忧,大多数的人善心才能真正被发掘;有了应变能力,才能更好地施以援手。我们相信,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会逐渐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也会真正提升。
需要提醒的是,新闻中高中生见义勇为的态度与行为值得肯定,但未成年人各方面处于成长期,自我防范保护能力尚不足,未成年人如果见义勇为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郭慧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