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长城评论】热闹的书展,不妨多些冷思考

来源: 长城网  李勤余
2018-08-22 09:29:22
分享:

  持续一周的上海书展在流光溢彩中闭幕了。15万余种图书、500多种首发新书、100个分会场、1150余场阅读文化活动,将书展比喻为一场精彩的文化盛会,一点也不为过。对于这张日益成为上海文化品牌的活动,人们已经给予过足够多的掌声和赞誉。但在热闹过后,上海书展最缺乏的,恰恰是一些冷思考。

上海书展。视觉中国/图

  阅读,本是一项私人化的活动。若能营造出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将有助于读者迅速进入阅读状态。可在上海书展中,这无疑是一种奢望。随着近年来书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前来参观的人数也呈几何倍数式增长。在拥挤的人群中艰难前行时,总给人一种正身处繁忙的步行街的错觉。

  而上海书展日益高涨的知名度,也使前来参观的读者群体更为多样化。分属不同群体的读者聚集在一个诺大的展厅中,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冲突,似乎在所难免。指望对会场中的一切都感到新鲜不已的孩子,和一心只想搜寻一些好书的专业读者,在同一个屋檐下相安无事、和谐相处,看起来并不太现实。平心而论,上海书展的组织工作已是相当出色,可人声鼎沸的会场和静心阅读之间的裂痕,变得愈加明显。

  值得一提的,还有每年书展中的活动清单。去年的上海书展举办了948项活动,已让人惊叹不已。今年,1150余场活动再创新高。掐指一算,为期一周的书展,每天都有164场活动。文化明星们抓住难得机会亮相,固然是好事。但如此高密度的活动安排,难免给人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现场嘈杂的氛围加之嘉宾程式化的发言,为书展增添了浓浓的形式主义色彩。

  按理说,书展唯一的主角应该是图书。可扪心自问,500多种首发新书,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又有几本?在各大出版社精心布置的摊位上,图书种类繁多,却显得鱼龙混杂。五颜六色的绘本、成功学读本、教辅课本、各色心灵鸡汤甚至还有手抄佛经满坑满谷,不禁让人感叹,快餐式阅读的时代真的来临了。诚然,图书市场不该拒绝多元化,书籍也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但严肃读物逐渐退居二线的趋势,正在将书展不断推向娱乐化的道路。

上海书展。视觉中国/图

  一个略显冰冷的现实是,阅读对国人而言仍然是奢侈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7年7月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在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1.7%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有45.2%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同时,网络世界中一直流传着中国与欧美国家在人均阅读量方面差距巨大的说法。虽然数字的准确性有待考证,但国人对阅读这件事兴趣并不大,应该是真实的情况。

  正因如此,上海书展,包括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其他书展,能够成功吸引到众多读者,称得上功德无量。但是,如果人山人海、其乐融融的场面就是主办方追求的唯一目标,恐怕会使书展在未来走上弯路。说到底,让老百姓回归阅读,爱上阅读,才是书展的真正价值所在。如何让上海书展返璞归真,不忘初心,将更多好书奉献给读者,而不是把眼花缭乱的趣味性活动当作卖点,或许应该成为一个更受重视的议题。

  在游览上海书展的过程中,每每经过书摊时,总能听到工作人员吆喝“打折”的叫卖声。书价的下降并未使我感到丝毫欣喜,原因很简单,比起各大电商平台的打折力度,书展上的优惠实在微不足道。工作人员之间的对话,倒让我心头一沉:“这书,也只有现在卖得还行。”

        依我看,如果出版行业不能摆脱夕阳产业的阴影,做书仍然只能依靠出版人的情怀,那么一年一度的书展充其量也不过是灵光一现罢了。要让阅读真真正正成为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不应该满足于书展的热闹一时。或许,在给上海书展不断戴上高帽的当下,是时候泼一些冷水了。(李勤余)

关键词:上海书展,阅读,文化责任编辑:郭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