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记者郭甜肖
“我是建国前出生的,今年78岁,历经国家发展的各个时期。现在中国进入新时代,我也脱贫了,这是我最幸福的时代!”在采访中,来自张家口市怀安县的脱贫户杨永兰吐露心声。
在河北,像杨永兰一样,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靠党的政策、靠驻村工作队的帮扶、靠自己的双手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据统计,2013年至2018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499万减少至39.95万,贫困发生率从9.84%下降至0.78%。
当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2019年,河北省计划33万贫困人口脱贫,剩余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如何啃下这些最后难啃的“硬骨头”?全省上下正在集中力量,重点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全力确保扶贫路上,不让一人一户掉队。
给钱给粮,都不如引来致富产业
河北省阜平县嘉鑫种植有限公司园区的菌棒生产线。长城新媒体记者郭甜肖 摄
眼下,正是保定市阜平县嘉鑫种植有限公司园区大棚菌棒出菇的时候。在大棚里记者看到,一排排菌棒齐刷刷地张着口,拇指肚大小的蘑菇已冒出头来。
吃过午饭,阜平县东下关乡塔沟村村民李素芬就赶到园区大棚上工了。
“给钱给粮,都不如引来致富产业。扶贫菇让我脱了贫,干着心里有劲儿,生活有奔头!”2015年,李素芬把自家的5亩田地流转出去,成了嘉鑫公司的一名产业工人,不仅能拿土地流转金,还能到园区打工,一年下来有三四万元的收入。
如今,小小的蘑菇成为了阜平县脱贫致富的“顶梁柱”。截至2018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到5719户,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54.4%下降到6.93%。
产业扶贫,产业培育是基础。 如何巩固脱贫成效,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河北产业扶贫2019年工作要点》提出,到2019年底,每个贫困县形成1个以上特色鲜明、带贫面广、有竞争力的扶贫主导产业,贫困村实现特色扶贫产业项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发展指导员全覆盖,确保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为提高贫困户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营主体,河北省按照“培强一批好的、提升一批中的、扶持一批弱的”的思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截至2018年底,全省贫困地区股份合作组织发展到2.6万家,合作社发展到5.26万家,家庭农场发展到1.17万家。
同时,在促进贫困户和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方面,河北省还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特色产业扶贫的指导意见》,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贫带贫作为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审批验收的重要依据,完善了“六力合一”(政府推动力、企业拉动力、金融撬动力、科技支撑力、合作社组织力、贫困户内生动力)联结机制。
据了解,自2016年至今,河北省产业扶贫带动125.4万户贫困户、321.4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产业扶贫有效提升了贫困人口的自我“造血”能力。
搬出穷窝窝,过上幸福生活
阜平县楼房村漂亮的新楼房。 长城新媒体记者 胥文燕 摄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是很多贫困群众的强烈期盼。
“房子政府盖,出门一脚平,干啥都方便。”阜平县龙泉关镇大胡卜村韩卫看着眼前的新小院有模有样,嘴上乐呵呵。去年7月,他锁上居住了46年的老屋门锁,从山沟里搬到了阜平县龙泉关镇易地扶贫安置区,住上了有暖气的新房。
“以前村里缺水、少电,到了冬天冷得人受大罪了”韩卫说,“现在不同了,村民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住上了县城里的楼房,用上了自来水、卫生间。”
截至今年6月底,像韩卫一样,全省累计167859名贫困群众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搬出了穷窝窝,过上了好日子。
河北盛丰农业扶贫产业园区的日光温室大棚里,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长城新媒体记者路钦淋 摄
易地扶贫搬迁,并非一搬了事。搬迁之后如何致富?
张家口赤城县盛丰农业扶贫产业园设施蔬菜种植大棚里,朵朵结球生菜正在盛开,萝莎红、罗马生菜、细叶苦菊等育苗也在铆足了劲儿生长着……
62岁的闫玉梅猫着腰,正和工友们一起对无土栽培蔬菜的基质原料进行分装。
闫玉梅是张浩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从全村整体搬迁后,便到原址山下西南方向5公里更为开阔的地方安了家。
没文化,搬迁后能不能找到工作?搬走了,家里的土地、林地怎么办?刚开始,闫玉梅也是心事重重。
“引进能人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建起特色产业,让贫困群众在产业扶贫中鼓起钱袋子。”赤城县的做法打消了闫玉梅的担忧。
闫玉梅正在对无土栽培蔬菜的基质原料进行分装。长城新媒体记者路钦淋 摄
盛丰农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是赤城当地重点打造的设施蔬菜龙头企业之一,负责运营盛丰农业扶贫产业园。闫玉梅用7500元扶贫资金在该公司入了股,除每年7.125%分红外,还能到里面打工挣工资。
“工作稳定,离家近,顾家也方便。”闫玉梅对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很知足。像闫玉梅这样,在盛丰公司上班的搬迁户还有50多人,夏秋季收菜高峰期最多会有300多人。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搬迁农户的就业问题是重中之重,必须保障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省发改委等9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统筹发展扶贫产业,加大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加快推进后续扶持政策落实,引导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游则游,让群众致富有门路、脱贫有依托,多渠道增加搬迁群众收入。
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规划建设的594个配套产业园区或项目,已建成426个。“十三五”期间搬迁贫困人口135882人,已全部落实后续帮扶举措。
有能力的扶起来,扶不了的带起来,带不了的保起来
秋雨淅淅沥沥,承德山区远处的山峦雾气朦胧,漫山遍野的绿,被洗得水灵灵的。
刘井臣夫妇。长城新媒体记者郭甜肖 摄
哑巴店村位于承德市隆化县隆化镇西南部,是河北省深度贫困村,也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走进村民刘井臣家,映入眼帘的是透亮的玻璃窗户,干净敞亮的院子。一年前,刘井臣的房子还是3间土坯房,斑驳的土墙,褪了漆的门窗,夹在邻居的砖石房之间,格外矮小简陋。
“家里就我们老俩口,又老又病,换房,想都不敢想。”2018年,刘井臣一家住进了翻修的新房。
让刘井臣老两口高兴的不仅来自房子,还有收入变化。
在刘井臣家墙上,张贴着隆化县精准脱贫结对帮扶连心卡,卡上显示有低保金、土地流转租金、“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保险”大户带动分红等保障项目。据初步估算,2018年刘井臣家人均纯收入达到4670元。
收入不止于此。去年,刘井臣成了村卫生保洁员,每月能拿700元固定收入。此外,他老伴在村里超市打零工每年也有6000元的收入。
“政府有好政策,自己也得努力。”收入增长点的不断增多,让刘井臣老两口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最后一公里”,越到最后越艰难,越到最后任务越重,越到最后越要响鼓重锤。
“要把脱贫工作做实,要坚决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精准到户还不行,还要精准到人。”省委书记王东峰多次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脱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集中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实现稳定脱贫、可持续发展目标。
省长许勤也多次要求,要瞄准坚中之坚、难中之难精准施策,对考核较差地区加强督查督导,强化工作力量,确保扶贫路上不让一人一户掉队。
有能力的扶起来,扶不了的带起来,带不了的保起来。为解决好脱贫攻坚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河北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建立贫困户收入登记制度和扶贫脱贫台账,针对贫困群众不同致贫原因,采取多种帮扶措施。其中,在兜底政策方面,河北省加大低保扩面提标力度,加快深度贫困县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建设,提高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
脱贫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监管。河北省提出,贫困县退出后,将继续抓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加大对剩余贫困人口的帮扶力度,同时,保持脱贫攻坚期内原有扶贫政策不变,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确保脱贫退出的稳定和可持续。
全面小康路上,扶贫路上,一个人都不能掉队。这是对河北人民的承诺,河北距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