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抗击疫情·战地日记】 “河北来的呀,谢谢你们!”

来源: 河北工人报  
2020-06-11 16:37:00
分享:

     崔锦华(河北工人报记者毕春华 摄)

  人物:崔锦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护师。1月28日凌晨,分两批先后抵达的河北省援鄂抗疫医疗队经过培训,正式接诊武汉市第七医院的3个病区和重症监护室,开展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工作。一周过去,记者连线了正在前线开展工作的河北医护人员崔锦华,听她讲述在疫情第一线的工作情况。

  战地日记: 

  我们第一批150人,1月27日正月初三凌晨4点抵达武昌,对口支援的是武汉市第七医院,这家医院1月21日被确定为发热患者定点诊疗医院。 

  接受培训后我开始投入战斗,我所在的四病区共收治49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病人,三至四名病人住在一个病房里。有些病房是由医生值班室和护士值班室改造的,这样的房间比较小,就安排两个病人。

  病人里年轻的症状较轻,他们比较乐观,年长的重症病人上呼吸机的多,因为重症监护室的床位不够,有5位病危的病人也在这个病区接受治疗。 

  白班有6名护士分三个组,每组两名护士,负责十几个到20个病人;上夜班就不分组,由七院的老师带两名河北的护士护理全病区的病人。我们上班主要给病人进行输液治疗,生命体征监测。病区里发烧病人特别多,给他们定时测体温。病区有13台心电监护仪,要先保证危重病人的使用,有些重症病人,我就按大夫医嘱4个小时测一次血压。 

  这些操作穿着防护服不是特别难,最大的障碍是扎针,上岁数的人血管条件不好,我平时靠手感能摸到,现在戴着两层橡胶手套,尽量得找一个条件比较好的血管,凭着以往扎针的经验,尽量少穿刺。

  这里上班还有一个特点,滚氧气罐。病区里基本上人人都吸氧,设备带的氧气压力达不到吸氧的需求。有些重症病人,从设备带上接一根鼻氧管,再从氧气罐接一个面罩,双设备给氧。每次上班大概我得滚10个氧气罐。 

  再一个特点是手消,无数次的手消,就是用含酒精的免洗消毒液清洁双手。病房里和楼道里都有消毒液,每接触一个病人、进行一个操作都要手消毒。

  病人的输液量也比较多,病人年轻的、轻点儿的一天三四组液体,年长的、重症病人有八九组液体,有些第一次上夜班,初五17:00至初六1:00,接了三车液体,第一轮换液用了3个小时,第二个夜班是初七凌晨1:00至8:00,输到后半夜三点病人的液体基本输完了,我也会困,就去转病房。 

  我们白班8:00上班,中午11:30换着去吃饭,回来换套防护服再上到17:00。从1月29日正月初五至2月4日正月十一我共上了两个夜班、三个白班。

  进组之前,我就知道防护服不够用,进组之后每次穿的甚至每个人穿的防护服颜色和材料都不一样,有的防护服质量不好,针脚挺松的,容易扯破,我们穿的时候得小心,穿好老师再检查一遍,看有没有损坏。实际上工作中防护服破一个小口,我们也不能出去再换一套,就用扎留置针的无菌贴贴住。干一天活儿下来,手套被扎针时用的胶布来回粘,有的地方破了,就脱下破的那层,用免洗消毒液消毒手后戴上一双新的。 

  因为穿防护服不方便,上完第一个夜班我就把头发剪了,这样也节省时间。令我感动的是武汉的老师们,我们来之前他们高负荷工作了很长时间了,对病人尽职尽责,我们来了后教授我们很多防护、护理知识。病人对我也挺热情的,我进病房都跟我打招呼,“河北来的呀,谢谢你们!”岁数大的病人有些病情比较重,戴着心电监护仪,活动能力受限,我们就给他们倒水、喂饭、倒尿壶,因为他们没有陪床,我们得给他们做好护理。 

  我有五年感染科的工作经验,虽然没有经受过现在这么大的挑战,相信只要按照步骤操作,做好防护,自身的安全还是有保障的。病毒的传染性再强,病人也得有人护理,我相信疫情面前,保持工作热情持之以恒,终将胜利。(河北工人报记者毕春华) 

  崔锦华手稿

关键词:战地日记责任编辑:杨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