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生于1949,我的名字叫建国”系列报道

来源: 河北工人报  
2020-08-31 17:36:18
分享:

  寻找与共和国同龄的“建国”

  如果您身边有和共和国同龄,叫“建国”的干部职工,请告知本报,让我们一起记录和展示他们奋斗人生中的记忆珍藏。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共和国波澜壮阔的70载,由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勤劳和智慧筑就。

  为庆祝新中国70华诞,本报从43日起,特别推出“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生于1949年,我的名字叫‘建国’”大型策划报道活动,我们将在一版开设专栏,从全省寻找出生在1949年、名字叫“建国”的干部职工,通过挖掘他们工作生活中精彩瞬间,展示“建国”们职业生涯中的难忘时光和社会发展带给个人生活的深刻印迹。

  这些“建国”们,和共和国一起成长。他们都带着从战乱时代一路走来的长辈们的期待和希望,带着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的蓬勃朝气和火热激情,他们不平凡的人生征程,同步伴随着共和国战后重建、经济社会恢复、发展和繁荣。各行各业的“建国”们奋斗人生中的一个个难忘时刻和故事,便是新中国从成立之初的满目疮痍、一穷二白中奋力崛起,不断发展进步的不同侧面和生动剪影。

  本报希望通过寻找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生故事,去触摸千千万万燕赵儿女艰苦奋斗、团结奋斗、接力奋斗的精神气质,去记录70年来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给我省广大职工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焕发全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

  尤建国:没有辜负和新中国同一天生日

  人物名片

  尤建国,1949101日生人,197012月经村革委会推荐,到邯郸地区物资局工作,1979年调到肥乡县粮食局下属粮站,先后在多个粮站担任保管员、主任,后到县饲料公司任副经理,临近退休时,又被调到粮站任副主任,2009年退休。

  “建国”故事

  “我是1949101日生人,不仅和新中国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时辰还非常相近。开国大典是下午3点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我是下午3点多降生的。”尤建国介绍说,建国这个名字,是姐姐的老师给起的,寓意为长大成人后建设新中国。

  尤建国1965年升入高中,在课堂上仅读了一年书,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其中两年是“停课闹革命”。到了1968年,虽然拿到了毕业证书,但学业没有学完。197012月,尤建国被推荐当了工人,分配到邯郸地区物资局,成为整个家族第一个走出农村的人。

  尤建国初到物资局时,先是在后勤处,后来又调到了局仓库,担任保管员,负责钢材、汽车配件、电机、水泵、轴承、变压器、轮胎、水泥、玻璃等物资的收发工作。“那时,正是‘文革’期间,社会秩序被打乱了,仓库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任何领导的一张条子,甚至写在烟盒上的条子,就能将成吨的钢材、水泥出库,至于用途却无人过问。”尤建国说,那时是计划经济年代,物资由国家计划调拨,既然领导将他安置在这个岗位,就要把好这道关。为此,他得罪了几个局内的‘权贵人物’,那些人以帮助提高思想认识为由,给他办“学习班”,还组织人员到他的原籍调查社会关系,准备给他戴顶“帽子”。因他根正苗红,祖宗八代都是穷苦出身而作罢。事后,给他送了个“犟种”的绰号,一时“犟种”替代了尤建国这个名字,直到他调离物资局。

  尤建国回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资极为紧缺,别说你手里没钱,就是有钱也难以买到所需的物品。为了这些物质,爱人和他闹过矛盾,有的亲朋好友与他多年不相往来,原因是尤建国所管的仓库里有玻璃、水泥。当时,玻璃和水泥在农村可是紧缺物品。1973年,同村一位和尤建国小学、初中都是同桌的老同学,家中准备翻盖房屋,正巧尤建国在家休假。同学将他请到家里吃水饺,虽然吃的是素饺子,但这在当时可是好饭食。同学说翻盖房子让他给解决三五袋水泥,当他“无能为力”的话刚出口,这位同学突然将他碗里的饺子倒在了地上,从此与他断绝往来。别人不理解也就算了,他痛苦的是爱人也不理解他。他老家的窗户上糊的是窗户纸,屋内光线昏暗,爱人不止一次地让他想办法弄几块玻璃,次次都被他拒绝了,惹得爱人没少和他吵架。

  1979年,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尤建国调回了本县——肥乡县,先后在毛演堡粮站、旧店粮站担任保管员。1985年,县粮食局的领导为了适应形势需要,对基层粮站领导进行调整,将尤建国从旧店粮站调到东漳堡粮站,任命为粮站主任。那时,国家还没有取消农民交公粮,每年的麦收和秋收后,农民有牲口的用牲口拉车,没牲口的用人拉车,将一车车、一担担的小麦、玉米等送到粮站交公粮。“农民交公粮先要验等级,由验粮员根据粮食的杂物、水分确定等级。如果验不上,还要拉回去重晒。”那时,粮站验粮员的身份较为复杂,有正式工、合同工,还有临时工,身份不同,素质也参差不齐。有的验粮员对亲朋好友故意抬高粮食的等级,对普通农民却故意压低等级,导致农民怨声载道。尤建国发现这个问题后,经过调查核实,果断对责任人进行了停职检查和辞退,在全县粮食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他当年被县粮食局评为“先进个人”。

  “我今年70岁了,已过古稀之年,有时也思索这一生所走过的道路。这么多年来,不论在什么岗位,都是踏踏实实、尽力尽为,没有辜负建国这个名字,也没有辜负和新中国同一天生日。我衷心盼望着国家一天比一天强大!”尤建国说。 

  同一个名字 同一个梦想              

  7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成立。苦难深重的国土上,无数个终于挺直了腰杆的普通中国人,把自己对未来中国的希望和梦想通过一个名字寄托在下一代人的身上——这一年出生的孩子,很多都取了同一个名字“建国”。

  要好好建设我们自己的国家啊!让她强大而不受欺凌,让她富足而远离贫困,让她的人民自由而有尊严。

  70年峥嵘岁月,新生的孩子们与新生的共和国风雨同路,各行各业的无数个“建国”,以自己的激情和热血建设着这个崭新的国家。

  各行各业无以计数的像“建国”一样的普通劳动者,用坚韧、勤劳和智慧镌刻了新中国蓬勃发展的瑰丽画卷,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他们与新中国共同成长。

  他们也与我们一起,迎来了今天日新月异的中国。

  ■寻找生于1949年的“建国”   

  这个与共和国有着特殊渊源的群体,也成为本报今年的一个大型策划报道——“寻找与共和国同龄的‘建国’”的主人公。

  43日,在全省“寻找与共和国同龄的‘建国’”启动消息在本报头版头条刊发。与此同时,本报网站、官方微信、客户端等融媒体同时推送,本报记者团队也纷纷通过个人的微信群和朋友圈转发“寻找建国的启事”……

  “我们遵化有一位叫高建国的省劳模,恰好与共和国同龄……”

  “我们企业有一位叫王建国的退休职工,出生于19494月……”

  几天时间内,寻找与共和国同龄的“建国”的消息,在我省广大干部职工中成了“网红”,被转发无数次。与此同时,本报记者的微信群和朋友圈里更是跟帖信息不断,征集线索的新闻热线也响个不停。

  最先与本报取得联系的是唐山遵化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李海鹏。李海鹏说,他43日上午从本报记者的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了消息,顿时想起该市有位叫高建国的,出生于19492月,是一位由企业技术职工成长起来的省劳模。于是,《高建国:我的名字承载了姥爷的希望》成了该专栏进入讲述“建国故事”阶段的第一篇模板文稿。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本报从近200个“建国”的线索中筛选出40余位带着时代烙印、具有行业或职业特点的“建国”,作为重点报道对象。通过记者深入采访,“建国”们工作生活中的精彩瞬间,职业生涯中的难忘时光,新中国的发展带给他们的深刻印迹,逐一呈现于读者面前。

  这些“建国”,虽所处的地域不同,从事的职业有异,但他们身上都有着这样几个共性:

  成长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社会恢复建设的热潮之中,爱国、奋斗、敬业、奉献,写满了他们每个人的人生路;

  在祖国百业待兴的建设时期,由于缺医少药、物质匮乏,工作上又长期加班加点,透支了健康,如今,这些同是70岁的“建国”中,大多数已疾病缠身:有的因病卧床,有的行动不便,有的语言表达存在一定困难,但从不向组织张口,寻求帮助;

  他们做得多,说得少,尤其是不愿提及自己曾经的贡献,认为自己的每一点成绩的取得,都是国家和组织培养教育的结果……那种质朴的谦逊和矜持,令人心生敬畏。           

  ■“建国”的故事感人肺腑                    

  在活动开展之初,一位热心读者的执着,令人非常感动。他,就是省国资委离退休老干部管理办公室主任郭义怀。

  43日下午,军人出身的郭义怀看到寻找与共和国同龄的“建国”启动消息后,迅速与记者取得联系,表达他对这个活动的认同和支持:你们开展的这项活动非常有创意,它承载了一代人的特殊记忆。“我已安排部门工作人员从省国资委内网向各相关企业下发了通知,要求限时查找、及时报送。”郭义怀爽快地说。

  两天后,省国资委离退休老干部管理办公室就向本报传送了22名出生于1949年、名字叫建国的干部职工的信息!

  48日中午,郭义怀再次对这项工作进行调度和部署,将本报相关报道的电子版逐一截图,向系统内部的微信、QQ等工作群推送,继续寻找符合条件的“建国”……

  在报社内部,承担该专栏稿件采写任务的记者团队迅速行动起来。本报驻邯郸记者站站长孙广军挖掘了该市市委宣传部、总工会、公安、社保等所有可能记载“建国”信息的资源。几位邯郸籍“建国”的故事刊发后,吸引了当地企业和广大工会干部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在邯郸找到了50余个“建国”,记者从中优选了16位典型作为报道对象。

  “建国”的报道在社会上的反响也与日俱增:从75日开始,或5个打包,或单独推送,先后有21位“建国”的典型故事被推送到“学习强国”河北学习平台。河北学习平台专门为此开设了专栏“生于1949”,收获了数以千计的“点赞”。随着活动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省内外相关媒体开展“寻找建国”的活动时有见闻。其中,山东电视台某栏目的导演韩运红,还通过新闻热线向本报求助,在本报寻找到的“建国”中选出2位出生于1949101日的“建国”,参加拍摄一个迎国庆特别记录节目……

  4月初至9月底,历时6个月,180多个日夜的风雨兼程,万余公里的路途颠簸,我们记录着“建国”这个平凡而又特殊的群体的点点滴滴,看似日常琐碎的工作生活经历,却承载着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梦想。

  他们有共同的名字——建国;

  他们有共同的梦想——中国越来越美丽富强!

  系列报道简介:一场跨越时空、铭刻历史的新闻“盛宴”

  7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成立。无数历经磨难的普通国人挺直了腰杆,迎来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同时也把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和希望通过一个个“建国”铭刻下来。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一个个“建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用坚韧、勤劳和智慧镌刻了新中国蓬勃发展的美丽画卷,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为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全省营造共庆新中国华诞、共享祖国荣光、共铸“中国梦”的浓厚氛围,河北工人报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责任和担当,于2019年4月3日特别推出“生于1949年,我的名字叫‘建国’”大型策划报道活动。

  为了能将这次具有重大意义的策划活动报道好,河北工人报成立专题报道组,多次召开策划碰头会,指派骨干力量深入全省各地,通过工会、宣传、人社、国资、民政、公安等系统或部门,寻找出生在1949年、名字叫“建国”的干部职工。最终,从近200个“建国”的线索中筛选出36位带着时代烙印、具有行业或职业特点的“建国”,通过深入挖掘他们工作生活中精彩瞬间,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该系列报道,从2019年4月3日刊发《寻找与共和国同龄的“建国”》启动消息,至9月底推出综述文章《同一个名字 同一个梦想》,前后历时6个月、180多个日夜,共计刊发39篇稿件。河北工人报记者风雨兼程万余公里,用手中的笔墨和镜头记录下一个个“建国”工作生活中的精彩瞬间,职业生涯中的难忘时光,新中国的发展带给他们的深刻印迹。

  该系列稿件形式新颖、语言鲜活、内涵丰富。所报道的 “建国”地域不同、职业各异,但爱国、奋斗、敬业、奉献却是他们始终不变的初心和使命。稿件通过一个个身边人、一件件身边事,把爱国主义情怀与中华民族的漫长奋斗历程和深厚文化积淀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到工作和生活中,在全省广大职工心底唤起了“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情感共鸣,唱响了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主旋律。

  该系列报道在全省媒体中率先刊发,短短数日“寻找建国”就成为全省广大干部职工心目中的“网红”,大家纷纷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点赞、转发。在省委宣传部的力推下,“学习强国·河北平台”于7月5日上线“生于1949”专栏,先后专题报道了22个“建国”故事,收获点赞量数十万。河北工人报也成为全省媒体中首个在“河北平台”开设专栏的新闻媒体。随着活动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省内外媒体陆续开展了类似“寻找建国”采访报道活动,其中山东电视台某栏目导演韩运红,在报道过的“建国”中选出2位出生于1949年10月1日的“建国”,参加拍摄迎国庆特别记录节目。

  站在特殊时间节点,该系列报道有效丰富和拓宽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砥砺了全省职工群众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更加坚定了全省千万职工接续奋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河北篇章的决心和信心。

关键词:1949,系列报道责任编辑:李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