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丨河北唐山:向新而行

来源: 长城网  
2020-09-24 16:32:00
分享:

  长城网记者 金宗明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越来越美的唐山画卷徐徐铺展。唐山始终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产业发展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百年工业城市正在转型蝶变,一座现代化沿海城市屹立于渤海之滨。

  向新而行

  新兴产业加速壮大

  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资料图

  “可别小瞧画面中这个小家伙,通过它的‘智慧大脑’,只需要几秒钟,就能检测出人工巡检十几分钟才能得出的结果!”近日,由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防爆轮式巡检机器人在山西某LNG甲醇厂正式“上岗”,公司负责人兴奋地向人们介绍,该款机器人采用5G网络通讯技术的机器人代替巡检工往复巡检,助力该企业实现“5G+智慧煤化工”。

  中信重工开诚智能研制生产的防爆轮式巡检机器人。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供图

  近年来,河北省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机器人产业研发平台为依托,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研发力度,拓展机器人应用领域,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壮大,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活力。目前,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拥有机器人及其相关企业62家,形成以工业机器人为支撑、特种机器人为特色的机器人产业体系。

  主动调,新兴产业实现加速壮大。近年来,唐山千方百计做好长大于消、长优于消文章,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滚动实施100项重点新兴产业项目,石墨烯材料及应用、机器人两个基地获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全市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4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129家,在全省居于前列。

  面朝大海

  坚定不移向海洋发展

  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曹妃甸片区政务服务中心。资料图

  初秋的曹妃甸,天高云淡,碧波万顷,码头上一片繁忙景象。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曹妃甸片区挂牌成立一周年以来,已吸引241个重大项目在曹妃甸落地,总投资达672.6亿元,新注册企业1446家,累计市场主体达到2134家。

  目前,曹妃甸自贸区已具备整车、肉类、水果、冰鲜、粮食等口岸资质,是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平行车进口试点,国际海运快件监管中心、国际船舶备件供船公共平台、国家进口高端装备再制造产业示范园区正加快建设。

  曹妃甸矿石码头。李志信 摄

  唐山依托大美海洋、天然良港,坚定不移向海发展,全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加快建设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推进唐山港总体规划修编和港口立法,对港口岸线资源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品牌。依托曹妃甸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高新日资装备制造产业园、开平日资产业园等国别(地区)合作产业园区,瞄准高端装备制造、精密仪器、应急装备、节能环保等领域,吸引东北亚国家75家外资企业落户。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速崛起,位居全国105个综试区前20强。

  优化审批流程

  创一流软环境

  唐山市民服务中心A区。闫航 摄

  “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拿照,更没想到周末也能办业务!”在唐山市民服务中心政务服务实体大厅,前来办理企业法人变更业务的薛晓松连用两个“没想到”概括自己的感受。

  为满足群众与企业错峰和休息日办事需求,唐山市行政审批局从2020年4月4日起实行双休日“不打烊”服务制度,“歇人不歇班、歇人不歇岗”,打通了群众与企业平时没有时间跑审批的堵点、痛点。“不用着急忙慌请假,周末从从容容就能办。”对于这“加时”的服务,市民纷纷给出“五星好评”。

  唐山市民服务中心政务服务实体大厅,办事的企业与群众络绎不绝。闫航 摄

  唐山致力于创优软环境,对接国际投资贸易新规则,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市106项“证照分离”事项全面铺开,实现市场主体“一照一码走天下”。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在线监管平台,实行国土资源、市政公用等单位联审联验机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验收时间减至60个工作日以内。设立政务服务“午间岗”“AB岗”,开设双休日“不打烊”服务窗口,完善上门服务、预约服务、代办服务等制度措施,建立政府服务网络平台,721项市本级事项实现网上可办,可办率达99.17%。

  率先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

  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两个率先”步伐

  ——河北省唐山市率先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调研报告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十年来,历届唐山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把认识向高处提领、学习向信仰扎根、工作向落实发力,“三个努力建成”转化为生动实践、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唐山大地发生了令人鼓舞的深刻变化。全市经济规模实现“三级跳”,地区生产总值2011年超过4000亿元,2014年超过5000亿元,2018年超过6000亿元,2019年完成6890亿元,比2010年增长92.3%,连续十年排名全省首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2010年的2.4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5%,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2010年增长117.4%、137.6%,一座现代化沿海城市屹立于渤海之滨。今天,在这块充满激情和希望的沃土上,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秀郭素舍,广厦通衢,伴随着率先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进程不断提速升级,越来越美的唐山画卷徐徐铺展。

  唐山市中心区。资料图

  聚焦“六稳”“六保”

  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战双胜

  2020年,面对建国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新冠疫情袭击,唐山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上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坚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集中全市上下智慧,明确了“33458”总体工作思路,即加快“三个努力建成”步伐,推进“三个走在前列”,发挥港口、区位、资源、产业“四大优势”,抓好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乡村全面振兴、“一港双城”建设、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等“五件大事”,坚定不移推进“八个发展”(向海发展、转型发展、协同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统筹发展、共享发展、安全发展),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中担重任、挑大梁。通过苦干实干,实现了高质量发展逆势而上、提质增效的良好态势。

  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阶段性成果。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市委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召开一系列市委常委会、领导小组会、工作专题会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派出17个驻县(市、区)工作组,成立1341个县乡(镇、街)两级工作队,组织12.1万市县乡工作队员和志愿者,全面开展地毯式“大排查”、联动式“大管控”、超前式“大防范”,在省内率先设立流行病学调查专家组,率先建立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指挥中心,率先实施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率先开展免费CT排查,率先实现移动5G云端智能机器人进驻诊治医院,全面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截至9月9日,已连续200天无本土新增确诊病例。

  复工复产全面达到去年同期水平。防疫不能松,复工不能等。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唐山及时按下经济发展“重启键”,打出政策保障“组合拳”,开启生产制造“加速度”,汇聚起“坚持两手抓、夺取双胜利”的磅礴力量。在全省创新成立市级经济运行应急保障指挥部,在全国较早、全省最早出台支持中小企业的“惠企政策20条”“促发展30条”,扎实开展“三包四帮六保五到位”“万名干部下基层、万名干部联企业”等活动,抽调2.7万名机关干部下沉到农村、社区,组织1.05万名党员干部包联重点项目924个、企业12576家,减免企业税收和社保费用134.2亿元,降低工商业户用电成本2.5亿元。全市“四上企业”复工率已达到99.9%,企业达产率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坚持化危为机、危中寻机,顺势推动诊断试剂、卫生防护和应急装备等产业加速崛起。今年以来,全市应急企业由138家增加至168家,应急产品实现了国家13类标志性应急产品全覆盖,应急产业正逐步做大做强、成为新的支撑。英诺特公司成功试制出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列入国家药监局疫情防控期间核酸检测试剂名录,试剂盒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远销捷克、肯尼亚等70多个国家地区,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钟南山院士肯定,今年1-8月实现销售额7.9亿元、是去年同期的65倍。伦登风机公司作为应急环保设备生产企业,在疫情防控中凭借着技术资源优势,转身研发生产救护车负压风机和负压系统,既为国家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也实现了产品转型升级、向高端迈进。在实现自身复工复产的同时,这些企业战斗在抗疫一线,将自已的产品化为“武器”、护为“盾牌”,为中国乃至世界疫情防控做出了唐山贡献。

  唐山主城区街景。资料图

  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取得扎实成效。全面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以“三创四建”活动为抓手,在减税降费、金融服务、援企稳岗、外贸出口等方面推出一揽子政策措施,为企业送上政策的“及时雨”和服务的“大礼包”。牢牢牵住重大项目的牛鼻子,53个省级重点、387个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实现开工复工。1-8月完成投资1492.3亿元,占年计划的93.3%,完成投资额居全省首位。加快推进593个城建重点项目和20项民心工程,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形成了以保促稳、稳中求进的工作格局。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42.3亿元,总量居全省第1位,在全国GDP百强城市统计排名第28位,比2019年上升一位;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分列全省第1、第2和第1位。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7.7万户、个体工商户6.3万户,净增企业8120家。唐山市经济主要指标增速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呈现出稳中有进、回暖向好的良好态势,走在了全省前列。

  唐山南湖景区。唐山文旅集团 供图

  聚焦高质量发展

  新旧动能转换步伐稳健

  全市上下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产业发展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唐山入选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百年工业城市正在转型蝶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实施制造业强市、质量强市和标准化战略,印发《关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实施意见》《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等系列顶层设计文件,落实“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布局架构,着力构建结构更优、效率更高、融合更深、竞争力更强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坚决去,传统产业实现优化升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的精品钢铁基地、世界一流的绿色石化基地、世界一流的能源储备基地、特色鲜明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以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生产向智造化转变、产品向高端化转变、结构向多元化转变,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特别是唐山素有中国“钢铁大市”和“世界钢都”之称,钢铁产量约占全省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占世界的5%以上,坚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动钢铁产业实现生产绿色化、装备大型化、企业智能化、钢材精品化,截止目前累计化解炼钢产能5689.8万吨、炼铁产能3280万吨(相当于德国2018年钢铁产量<4240万吨>的1.34倍)、焦化产能1071.7万吨,分别占全省总量的62.74%、39.74%、36.7%,钢材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达30%,钢材深加工占比达29%,分别较2010年提高22%和14%。今年省达我市钢铁去产能任务炼钢产能605万吨、炼铁产能442万吨,按省要求9月底前将去产能任务落实到企业和装备。主动调,新兴产业实现加速壮大。千方百计做好长大于消、长优于消文章,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滚动实施100项重点新兴产业项目,石墨烯材料及应用、机器人两个基地获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全市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4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129家,在全省居于前列。特别是着眼于充分发挥唐山港口、区位、资源、产业“四大优势”,组织开展了百家科研院所(大学)、百家央企京(津)企、百名高端人才、百家优质民营企业进唐山“四个一百”活动,抢抓“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机遇,形成重点项目滚动实施、压茬推进的良好态势。今年以来新增签约亿元以上项目(含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战新项目)457个,九天微星卫星研发制造基地等95个大项目、好项目、新项目开工建设,发展的后劲更加强劲。加快转,产业布局实现持续优化。推动城区及周边钢铁、重型装备制造、化工、陶瓷等制造业向沿海靠拢。加速产业向园区聚集,全市拥有曹妃甸经济开发区和唐山高新技术开发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建成23个省级开发区,2个省级高新区,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019年各开发区、园区平台内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61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额的50.3%,集聚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央企95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884.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实现500亿元以上的开发区占比达65%,“园区产业化、产业园区化”格局基本形成。围绕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每个县(市、区)重点发展2-3个特色产业,提高县域产业竞争力。实施“公转铁”,今年将完成7条铁路60公里新建任务。

  河钢唐钢新区厂区。河钢集团 供图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推进。自140年前城市开埠之日起,唐山就植下了优良的改革开放基因。1978年秋,改革开放的号角响彻华夏大地,唐山这座刚刚从大地震创痛中站立起来的城市,就以奔跑的姿态加入到时代的滚滚洪流。一是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围绕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突出重点领域,推进改革攻坚,努力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目前,208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落户唐山,351项改革经验在省级以上推广。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多项改革举措被国务院通报表彰;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曹妃甸片区获国务院批复,完成制度创新102项,签约重大项目112个;改革生态建设体制机制,获批“国家森林城市”;小学生“弹性离校”工作机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播出;城市共同配送试点经验被商务部发文推广;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15个、河北省唯一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深改5周年——经济体制改革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层研讨会在唐山市成功召开,我市改革工作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前列。二是开放广度深度持续拓展。依托大美海洋、天然良港,坚定不移向海发展,全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加快建设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①建设大港口,推进唐山港总体规划修编和港口立法,对港口岸线资源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品牌,加强与天津、秦皇岛、黄骅等环渤海港口群协作,全港生产性泊位达到137个,航线通达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个港口,实现国内及日韩港口全覆盖。今年1-7月份,唐山港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83亿吨,总量由去年底的第3位跃升至第2位,集装箱实现136万标箱。中日韩蒙国际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在西北地区布局32个内陆港,成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枢纽。唐山港集团“东部沿海-京津冀-西北通道”集装箱海铁公多式联运项目获“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称号。②深耕东北亚,印发《关于深化开发区改革开放的实施方案》,依托曹妃甸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高新日资装备制造产业园、开平日资产业园等国别(地区)合作产业园区,瞄准高端装备制造、精密仪器、应急装备、节能环保等领域,吸引东北亚国家75家外资企业落户,其中今年新引进3家(日资企业1家、韩资企2家)。建成国内产业链条最为完备的焊接产业集群,规模为中国第一、亚洲第三、世界前十。③稳步“走出去”,主动契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全方位、多层次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减负添力、保驾护航,全市新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6家,比去年同期增长44%,合同外资51142.9万美元,第七届中国国际物流发展大会即将在唐山召开。围绕十二个重点产业精准招商引资,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57个,沿海县(区)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00项,完成投资610.86亿元。河钢唐钢塞尔维亚钢铁厂项目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标志性工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速崛起,1-7月份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81.34亿元,入驻市综服平台企业773家,市级跨境电子商务园区达到7家,位居全国105个综试区前20强。④创优软环境,对接国际投资贸易新规则,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市106项“证照分离”事项全面铺开,实现市场主体“一照一码走天下”。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在线监管平台,实行国土资源、市政公用等单位联审联验机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验收时间减至60个工作日以内。设立政务服务“午间岗”“AB岗”,开设双休日“不打烊”服务窗口,完善上门服务、预约服务、代办服务等制度措施,建立政府服务网络平台,721项市本级事项实现网上可办,可办率达99.17%。着眼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开展“春雨金服”行动,建设唐山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入驻企业9400余家,实现驻唐银行机构全覆盖,成功融资264.82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总量的43.03%。

  唐山市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正在为企业办理业务。闫航 摄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创新之钥破解发展之锁,以创新之力汇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动能”。一是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不断深化。围绕京津研发、唐山产业化,加快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全市25家省级研发平台建设企业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达到82家,青创咖啡互联网+主题众创空间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二是科技创新主体不断壮大。推进高企精准培育工程、科中小企业扩量提质工作、科技型企业后备培育库建设,今年以来全市新认定备案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25家,新增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培育“智能自动化设备”等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三是加速创新资源集聚。深入实施“凤凰英才”计划,加快科技人才激励政策落实,各类高端人才不断汇聚唐山,10年来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实现翻番。重点加大本土人才培养等工作,创新性实施企业家培训计划,在国内外建设企业家培训基地,完成中层以上企业经营者培训1000余人次,赴国外培训6批次、120人。启动总投资5亿元的外国专家公寓建设。

  经改造焕然一新的居民住宅小区。资料图

  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大攻坚战”捷报连连

  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既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攻克的现实难题,又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坚实保障。唐山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精准脱贫焦点不散、靶心不变,使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污染防治从源头防、用铁腕治,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疏浚化淤、破除掣肘,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努力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脱贫攻坚战役取得显著成效。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和“抓党建、促脱贫、保小康”活动,注重脱贫防贫一起抓,全市建档立卡的4617户、10411人全部实现高质量脱贫。一是全面落实政策。产业扶贫上,全市累计安排产业扶贫资金2.72亿元,落实产业帮扶企业4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获得收益2516.4万元,户均5450.3元。全市贫困人口饮水和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医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无一人失学辍学,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100%实现动态就业。二是构建防贫机制。完善“近贫预警、骤贫处置、脱贫保稳”机制,推动工作重心向巩固脱贫成果的“堡垒战”和完善防贫机制的“接续战”转移,确保已脱贫人口不返贫,不形成新的贫困人口。三是强化社会帮扶。开展“百企帮千户”精准扶贫行动,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边缘户实现了精准结对全覆盖,全市370多家企业落实资金2000多万元。市县两级成立社会救助基金,对扶贫政策解决不了、帮扶政策不能覆盖的群体实施兜底保障。

  唐山南湖景区。唐山文旅集团 供图

  生态唐山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唐山作为老工业基地,在环保治理上注定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全市上下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统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唐山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一是强力推进污染退城。启动实施了包括唐钢在内的11家钢铁企业退城搬迁,唐钢本部、唐银原址有序关停退出,市中心区涉及搬迁陶瓷企业关停174家,长期困扰唐山的钢铁围城、重化围城、污染围城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狠抓专项整治,对钢铁、焦化、水泥、电力等重点行业实施环保深度治理,推进“散乱污”企业治理、“双代一清”“六尘共治”等专项行动,在全省率先创建“无超城市”,7条“公转铁”专用线通车运营。2019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2.5平均浓度分别比2013年下降41.6%、51.8%,优良天数比2013年增加112天。今年1-8月份,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6.03,同比下降4.74%,PM2.5平均浓度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77%。二是强力推进全域治水和清水润城。总投资130亿元6大类117个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实现河长全域覆盖,全域彻底消除黑臭水体和劣Ⅴ类水质,国省考核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均达到100%,被生态环境部评为“长江、渤海入河(海)排污口排查专项工作突出单位”。三是强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成833公里高标准生态廊道,环城高速两侧形成近100公里长、1000米宽的闭合式生态屏障,唐曹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成为国际滨海盐碱地景观生态修复和全省高速绿化的标杆工程。加快矿山修复治理,完成292处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治理修复,对676个尾矿堆(坑、池)全部停止尾矿排放并实施治理,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

  社会安定和谐局面持续巩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一是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印发《关于深化平安唐山建设争创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获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批试点。健全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全市696个社区和5454个行政村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100%。积极构建由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楼门长、综合服务站“六位一体”治理体系,相关经验被《人民日报》报道。开展包联信访积案“百日攻坚”行动,全国“两会”期间进京访“零发生”,创造了全省最好、历史最好的成绩。二是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实施“六个清理规范”(清理规范违法违规圈占土地、清理规范违规违建项目、清理规范资源能源项目、清理规范房地产开发项目、强化矿山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扎实开展“6+1联动监督”,完善提升七大领域风险防控方案。全力以赴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统筹抓好防火、防汛、防疫、防震等各项工作,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全覆盖,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出台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地震监测能力、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救援队伍、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建设均走在全省前列。加强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和农产品安全,抓好森林防火和防汛抗旱工作,深入开展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保持全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曹妃甸矿石码头。李志信 摄

  聚焦构筑京津发展第二空间

  “一港双城”建设如火如荼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山聚焦繁荣舒适美丽,坚持走港产城融合发展之路,按照全周期管理理念规划建设管理城市,突出宜居、韧性、智慧属性,以“一港双城”(一港”即唐山港,“双城”即唐山市主城区和曹妃甸滨海新城)建设,引领打造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加快打造京津发展第二空间。

  科学规划绘就城市发展蓝图。深入贯彻《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0-2035年)》,全面对标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先进经验,构建全市“1+2+N+1”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统筹协调性不断增强。编制完成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绿地系统等一大批专项规划,推动“多规合一”。

  重点片区带动主城扩容提质。全面铺开南湖、站西、唐山花海、老交大、老火车站、丰南国丰等片区建设,实施了新体育中心、南湖CBD、站西片区回迁房、交大园等重点城建工程规划建设,既实现了城市扩容提质、有机更新,也加速了周边区融入主城区,解决工业企业围城问题。同时,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健全多元化投资机制,大力实施“五改一通一场”工程,累计完成520片棚户区改造、445个老旧小区改造,431条背街小巷改造和城市二环路等市政工程,唐山站、市中心医院、大剧院等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投用,城市功能和品质显著提升。二环路竣工通车,拓展了城市的骨架,总重量3.3万吨上跨津山铁路斜拉桥打破国际桥梁领域3项世界纪录。全市建成区面积比2010年增加1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2010年提高13.5个百分点,达到64.32%。

  曹妃甸综合保税区。资料图

  曹妃甸新城提速港产城融合。瞄准建设“面向东北亚乃至欧洲开放的新区”目标,优化临港现代工业、高新技术、港口商务等功能区设置,高标准建设海碧岸绿、湾美滩净、蓝绿交织的高品质现代化滨海城市。曹妃甸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新建铁路线4条、182公里,华北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在校生7.5万人入住,增添了城市人气文气,实有人口由建区时的28万人增长到3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3.5%。特别是京唐曹铁路动车组开通,改写了没有通达北京列车的历史,现代化滨海新城已具雏形,正在成为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的新增长极。

  优质产业导入繁荣城市经济。托丰富深厚的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京津旅游休闲的“后花园”。2010年以来,全市重点旅游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80亿元,累计创建A级景区43个,其中5A级景区1个(清东陵),4A级景区14个,南部海岛湿地、中部工业文化、北部长城山水“三大旅游板块”竞相发展,形成了文化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湿地生态旅游、海滨海岛旅游、温泉度假旅游竞相发展的全域旅游格局。打造了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工业博物馆、中国铁路源头游等核心工业旅游项目。依托成功举办2016世界园艺博览会,盛装启幕了“南湖时代”。201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866万人次,是2010年的5.1倍;旅游总收入907亿元,是2010年的9.6倍。

  城市大脑推升智慧管理水平。建立“大城管”机制,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强“以克论净”环卫保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发展智慧市政、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服务,探索建设智慧无障碍城市,让城市变得更“聪明”、更“温暖”。截至目前,城市道路里程达1949.34公里、路网密度8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8.02平方米,较2010年分别同比增长22.2%、21.7%和17%,绿化覆盖面积累计增加1200多公顷。唐山已连续三年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融入协同发展提升城市能级。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全市共实施与京津合作亿元以上项目498项,总投资3904.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085.7亿元。京冀曹妃甸、津冀(芦·汉)两大协同发展示范区全面发力,累计实施京津项目306个、总投资2750.4亿元。推进交通互联互通与公共服务合作,京秦高速二期、唐廊高速、津秦客专唐山段建成通车,京唐城际铁路提速建设。近400所学校与京津优质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北京交通大学唐山研究院揭牌招生,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开工建设,西南交通大学唐山研究生院已经完成招标,河北科技学院曹妃甸校区已招生办学;京津异地就医住院费用实现医保直接结算,26家医院加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联体,开创了公共服务领域协同发展新局面。

  中信重工开诚智能消防机器人。资料图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

  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提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唐山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作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在项目建设上优先布局,在资源要素上优先配置,在政策措施上优先落实,构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唐山样板”,一幅幅美丽乡村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实施“双十双百”工程,大力推进“一减四增”,打造京津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基地、环京津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基地、京津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全市40个示范区纳入河北农业结构调整“四个一百”工程,“粮改饲”整市推进试点任务全部完成,规划10个今年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集群,已列入省农业农村厅《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2020-2022年)推进方案》,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7.9%,蔬菜、肉类、水产品、奶类等产量均居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京东宝地”“冀东粮仓”的名片进一步擦亮。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自2019年开始,组织实施乡村振兴“十片引领、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工程,每年建设100个左右示范村、1000个左右提升村,每年每个县(市、区)培育1个以上县级示范区,用3-4年时间实现示范村、提升村市域全覆盖。同时,不断健全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控机制,以“五清三建一改”为主要内容,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个行动”,累计完成厕所改造971055座;全面推行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所有县(市、区)实现了生活垃圾全域市场化保洁,迁西县在全国率先推出全域“生态庭院”创建活动;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等全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农村改革扎实深入。扎实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工作,全市颁发证书108.5万本,占应确权登记农户总数的95%。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全市5179个村完成了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占应完成改革任务村数的95%。全市实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全覆盖。

  唐山市中心区。资料图

  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唐山各级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兜牢基本民生底线,让796万唐山人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

  民心工程加快实施。聚焦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实效性,每年为群众办一批好事实事,民生领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80%左右。围绕保障居民水电路气热和衣食住行等基本民生需求,用足用好、精准有效把握政策窗口期,全力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今年又谋定和推进了老旧小区改造、市政管网改造等20项民心工程,努力打造成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

  就业优先政策坚定有力。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落实托底帮扶措施,实施企业职工岗前培训、重点群体人员培训、农民实用人才培训等10项工程,扩容提质创业孵化基地71家,稳妥推进去产能职工安置,累计妥善分流40150人,全省最重、贡献最大,群众就业“饭碗”越端越稳,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有效解决“入公难、入民贵”“城镇挤、乡村弱”等实际问题,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小学入学率、初中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3.5%、100%、99%和93.6%以上,均在全省居于首位,在全国领先。学前教育实现优质普惠发展,全市省级示范园达到61所,占全省总量的六分之一,农村示范园267所,全市每个乡镇至少建有一所中心园。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工作,今年以来新成立教育集团18个,全市教育集团总数达到35个。

  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持续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深化“四医联动”和公立医院改革,特别是加快补齐疫情中暴露出的公共卫生领域短板,卫生机构拥有床位从2010年的3.31万张增加到目前的5万张,提前实现国家要求的2020年达到千人口6张床位目标。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从2010年的3.92万人增加到5.5万人,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增加到3人,总体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遍布城乡的卫生健康网络基本形成,被国务院通报表彰为“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的地方”。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唐山站夜色。董连锁 摄

  住房保障工作有序实施。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套数由2010年底的15.94万套,增长至2019年底的41.9万套,建设总量是2010年底的2.6倍;住房保障覆盖率由2010年的12.1%,增长至2019年底的26.2%。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全市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10年的22.88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34.13平方米,累计完成37117户农村危房改造。2016年以来共化解各类房地产遗留问题项目379个,涉及住房36万套,涉及居民100余万人。

  社会保障兜底扎实有力。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完成712.31万人,药品集中采购取得阶段性成效,平均降幅达52%,最大降幅96%,全年可减轻百姓就医负担近2亿元。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6.87%,高于全省6.87个百分点。城乡低保标准持续提高,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从渤海湾畔到燕山山麓,唐山这座英雄城市,和她怀抱中的796万人民一道,正沿着“三个努力建成”这条光明大道,加压奋进、勇毅前行!

关键词: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河北唐山责任编辑:刘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