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决战脱贫 奋斗有我②|威县郭成巧:“金鸡”来扶贫,产下致富“蛋”

来源: 长城网  吴新光
2020-10-14 19:06:00
分享:

 

  

  长城网记者 吴新光 通讯员 赵国华 孟令雨

  9月24日早上7点,河北省威县固献乡沙河辛村村民郭成巧,骑上电动车离开家门,十来分钟后来到位于沙河王庄村的德青源(威县)金鸡产业扶贫生态园,在食堂吃完早餐,8点准时开始一天的工作。

  “我在这里工作马上就4年了,每个月工资加补助能挣两千五六百元,年底还有分红,一年能挣3万多块钱,吃喝都不用愁。”郭成巧对这份工作很知足,“2016年11月刚进厂时,一个月的工资是1800元。”

  郭成巧(左)在蛋库自动流水线上分拣鸡蛋。长城网记者 吴新光 摄

  郭成巧一家四口人,丈夫是个厨师,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夫妻俩勤劳肯干,日子过得有模有样。

  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刚过完春节的一天,郭成巧的丈夫出了车祸——被一辆汽车撞倒,伤势严重。

  “丈夫前后做了两次大手术,花了近40万元,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20多万元的外债。至今,丈夫仍瘫痪在床。”说起这些,郭成巧眼圈红了起来。

  因这场车祸,郭成巧一家经济十分拮据。2016年,她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活的磨难,让这位坚强的女人落下了辛酸的眼泪。面对未来的生活,她感觉到相当无助。

  “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乡里通知我说,德青源公司正在招工,说是贫困户优先。”郭成巧非常感恩家门口这家公司录用了她。德青源公司给缴纳五险一金,一天还管三顿饭。有了工作,郭成巧一家的生活来源有了着落。

  刚来德青源公司时,郭成巧被分配到蛋库做拣蛋工,在自动流水线上将破损蛋、粘粪蛋、双黄蛋挑出来。“每天工作8个小时,平均低头3000多次,脖子挺酸,但是我不觉得累。”郭成巧特别珍惜眼前这份工作。“我的第二个岗位是在蛋鸡鸡舍当饲养工,主要是观察水和饲料够不够。每天看到物流大货车到我们这里来拉鸡蛋,我心里那个美啊!公司效益好,我们的收入还会提高。”“金鸡”产业扶贫,给郭成巧一家下出了“金蛋”。

  如今,愁容扫去,郭成巧脸上有了更多的笑容。“厂子离家近,不耽误照顾家人。我现在一个月休息4天,主要是在家收拾卫生、照顾丈夫,有时也网购,主要是买孩子的衣服。”

 每天都有物流大货车将德青源公司的鲜鸡蛋运走,销往各地市场。长城网记者 吴新光 摄

  郭成巧将分拣后的新鲜鸡蛋装箱。长城网记者 吴新光 摄

  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威县“金鸡”产业扶贫模式就诞生在德青源(威县)金鸡产业扶贫生态园。它不仅让很多威县贫困农民脱贫致富,还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产收益扶贫试点。

  “‘金鸡’产业扶贫模式,说白了就是国企融资建厂、扶贫资金入股、企业租赁经营、贫困群众分红、集体经济受益。”威县德青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刘卫华介绍说,公司自2016年投产以来,已带动威县梨元屯镇、第什营镇、固献乡、枣园乡4个乡镇2117户、4424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解决200多名贫困群众就业。

  威县整合财政扶贫资金,为贫困群众每人配股4680元入股合作社,加入金鸡产业扶贫项目,成为“特惠股东”。项目建成后,德青源公司投入1.25亿元(生物资产)承包经营,承租期25年。前15年,德青源公司按照威州农投公司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0%,每年支付租金2500万元;后10年,每年支付租金1000万元,扣除还本付息和纳税后全部用于精准扶贫。目前,“金鸡”产业扶贫项目已分红4次,2016年每名贫困群众分红300元,2017、2018年、2019年每人分红500元。

  “家里两个孩子,是我最大的牵挂,我要平平安安养大这两个孩子。”德青源(威县)金鸡产业扶贫生态园,不仅承载着郭成巧的生活,也承载着她的希望,“他们将来能考上好的大学,是我最大的希望,也是最大的愿望。”

关键词:决战脱贫,金鸡扶贫,产业扶贫责任编辑:陈美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