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贝藻礁生态系统构建,唐山海洋牧场中的海洋生物显著增加,局部海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供图
长城网讯(记者 杨建民 赵晓慧 王守一)层叠的牡蛎礁上,贝类、海参附着生长;繁茂的海藻林中,鱼类、虾蟹追逐嬉戏……透过水下视频实时监控系统,一个生机勃勃的海底“新绿洲”出现在记者面前。这片海域位于唐山国际旅游岛,是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十年耕耘的结果。
12月13日,在青岛召开的“唐山祥云湾海洋牧场深化贝藻礁生态系统构建”项目阶段性成果验收会上,专家验收组通过对该项目四个课题组有关成果的验收,评定成果为优秀。
“通过祥云湾海洋牧场贝藻礁生态系统构建,日本鲟、脉红螺等海洋生物显著增加,局部海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河北海域生态综合治理提供了有效借鉴。”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前副所长、研究员,专家验收组组长李培英表示。
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云岭告诉记者,在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公司重塑产业生态系统,通过合理的机制来分配利益,让更多的人从生态中得益。长城网记者 赵晓慧 摄
“贝藻礁生态系统构建”起自2009年海洋牧场建场之初,当时渤海近海区正因过度捕捞、陆源污染等出现海底荒漠化,公司董事长张振海提出以牡蛎礁和海藻场生境为核心重建近海生态系统,确保生态环境稳定向好、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此后10多年,经历多次试验、探索,在4000亩的海域中,公司累计投放人工礁石构件77万立方米,分批次增殖放流8类渔业资源苗种约1.5亿尾(头),移植孔石莼、马尾藻等大型海藻350万株,形成海底藻林83960平方米,成功重建了当地近海生态系统。
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许敏博士对该海域的长期跟踪研究结果振奋人心:在唐山海洋牧场贝藻礁区内,生物量是非礁区生物量的30倍以上!绿鳍马面鲀、牙鲆、带鱼等消失了二三十年的渤海本土鱼种也重新在礁区出现。
“环境好了,海货多了!”公司捕捞队队长何荣达对此深有感触。2019年,唐山海洋牧场码头渔获交易量超过1000万公斤。其中,海参、对虾、螃蟹以及各种贝类和鱼类深受客户青睐。
变身“休闲渔民”后,吴立合(中)说一年能挣十几万元,生活更加富裕、稳定。长城网记者 王守一 摄
同时,海洋牧场还利用当地17艘休闲渔业船舶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2000人就业。记者在公司的观光渔船上见到渔民吴立合时,他正和同事收拾渔网、整修船只。当年的打渔船变成了观光船,当年捕鱼的工具已经成为捕鱼表演的道具,吴立合们也变身为“休闲渔民”,在旅游旺季带领各地游客出海观光,其中最受欢迎的项目就是捕鱼演示。
2020年7月,在农业农村部组织的“2019年度国家级海洋牧场年度评价”中,唐山海洋牧场获得的评价结论为“好”。得到这个评价的,全国只有五个,河北省仅此一家。
“这意味着我们在关键技术领域已经步入国内领先行列,让我们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持续创新推动绿色发展更有信心了!下一步我们将建设2万亩生态示范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公司总经理张云岭对今后的发展道路充满自信。
历经十年持续探索,海底筑起“新绿洲”。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