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乡的“年糕”陪你就地过年
长城网记者 高航
在石家庄市井陉县的张家峪村,一大早就看到半坡上的石头院子里冒着袅袅炊烟。这是村民郭生米家的院子,老郭和老伴儿王春林在自己小院儿里忙碌着,他们想蒸一锅年糕,寄给远在外地的两个儿子,因为今年他们都不能回家过年了。
刚上锅的年糕。长城网记者 高航 摄
大儿子郭志伟在石家庄工作,小儿子郭志强在山东青岛工作。元旦过后,郭志伟到广东出差,郭志强到烟台出差,恰逢年关又碰上疫情,两人也就分别滞留在了外地。
今年一月份,国家下发通知,鼓励员工在工作地休假,就地过年。说起这样一个“就地过年”的号召,我问老郭,有没有觉得不太理解,毕竟春节和年对于咱们中国人的意义是非凡的。因为就地过年只是倡议并非绝对,所以还是有选择的,尤其是对于农村来说,对于“年”的期待更加强烈。但是,老郭的回答却让我倍感意外。老郭说:“上边的政策也是为了咱老百姓负责任,很理解,所以我专门给孩子们打了电话,让他们就在外边过年吧!”选择就地过年并没有让我感到意外,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作出这个决定的竟然是老郭两口子,而不是相对见过更多世面的两个儿子。
就在这个时候,村里的老石碾也咕噜咕噜地响了起来,我出门一看,是82岁的老村支书张明老两口儿,他们正在石碾上碾玉米。老支书说,想把玉米磨了面寄给儿子,好让他们过年吃。本来儿子计划接他们到市里过年,但是今年自己不打算去了,而且还嘱咐儿子不要回来过年了。然而,让我更加感到意外的是,在这个村子里住着五十多位留守老人,大家几乎都做了同一个决定:让孩子们就地过年!
年糕寓意着年年有余,高高兴兴,甜甜蜜蜜。看着正在揉搓黍米面的妻子,老郭说:“给他们寄点过去,虽然离得远,但是吃了家里的年糕,一家人就黏黏糊糊地黏在一起了!”揉完米面,妻子王春林端着盆来到院子里,老郭早已架起了柴炉,正在忙着烧火。架上锅,王春林把准备好的黍米一层一层撒进锅里,撒一层黍米撒一层红枣,嘴里还念叨着“多放点,多放点,红枣放得多年糕才甜”。
郭生米两口子给儿子打视频电话。长城网记者 高航 摄
一锅年糕刚蒸好,老郭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微信给儿子打了视频电话。老郭说:“年糕蒸好了,给你视频看看,先饱饱眼福!”
远在山东烟台的二儿子郭志强也嘱咐着老两口:“你们想吃啥吃啥,别舍不得!”
老郭回复着:“不用惦记家里,我们吃的喝的都不缺,外边有人给送进来!”
视频电话的两头都在叮嘱着彼此,话里话外对这个不能相互陪伴在身边的年流露着些许遗憾和牵挂。但是,这一锅来自家乡的年糕,给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一份最大的安慰。就像郭志强说的,虽然不能回家,但是能吃到家里寄来的年糕,就像在家里一样。
这一次的采访,让我感到非常触动。我触动于一个大山深处农村老汉的这份理解,更触动于他们相信党和政府,坚定跟随着国家号召的步伐。像千千万万个选择就地过年的人们一样,他们坚信,我们终将迎来疫散春归的那一天,迎来像郭志强所期待的那样“每一个人阖家团圆的一天”。
我就在想,这是为什么呢?或许就是那句老郭看似不经意间轻描淡写所说的“不用担心家里,家里啥也不缺,都有人给送进来”,这一句话背后的另一个故事吧......
总策划:邵 荃 张国锋
策 划:曹朝阳 赵永刚
统 筹:田 梦 姚 杰
编 导:田 梦 王 潇
记 者:高 航
摄 像:姚 杰
后 期:姚 杰
视 觉:姚 杰 筵 怡
化 妆:岳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