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讯(记者 寇瑄)粉条,长相十分“质朴”,它是简朴的果腹之物,却可以衬托各种食材,容纳万千滋味。在北方,它是每家必不可少的存货,逢年过节,它就会被请出来,泡发后可以煮,可以炒,可以蒸,和粉条融合之后的食物总是充满着量大、实惠、下饭的特点,好似北方人坦诚、豪迈的性格。因此长城脚下的卢龙红薯粉条能声名大噪是不会让人感到奇怪的。
手工制作宽粉条。记者 寇瑄 摄
卢龙县红薯的种植可以追溯到明代,据《卢龙县志》载:明万历年后,红薯种植由南向北逐步普及,清咸丰年间(1851—1861),红薯始入卢龙境,首载于蛤泊镇,光绪二十九年种于木井乡、邸柏各庄、邸九儒家,后遍布全县,粉条加工工艺也随后流传开来。“现在,全县的每个村都有粉条加工的作坊,粉条加工技艺是我们最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一直以来,我们都很重视对它的传承和保护。”卢龙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长张建说。
作为河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卢龙粉条,工艺精密,品种浩繁,需要搭配精美绝伦的手工和严密的传授体系 。粉条精细加工在于每一环节,每年秋末开工,一个月的时间里,卢龙只加工一种淀粉充足的食材——红薯。从红薯中提取淀粉,加入开水,反复揉捏,力道和时间必须由制作者亲自把控,淀粉分子彼此牵扯,形成稳定的胶着质地,装入适合的模具,一只手敲打着另一只拿着模具的手腕,粉便冲向了滚烫的开水,几分钟过后捞出,再入冷水,几乎是同一时间,将红薯粉折到合适的长度剪开,放竹竿上晾至一晚,银丝倾斜,接受阳光和空气最后的塑造后,一袋精致的粉条就可以包装售卖了。
粉条的制作过程。摄影付红
“别小看这一袋粉条,我们的企业现在雇佣了200多名当地的员工制作粉条,解决了县里部分就业问题,每年我们还会购买红薯淀粉,淀粉占全县总产量的90%以上,这里面是多达5亿公斤以上的鲜薯,它们全部转化为淀粉,然后我们再将70%以上的淀粉加工成粉条,一袋粉条就这样带动了一条产业链条。”中薯公司总经理刘云峰所在的公司于2013年成立,从几人的小作坊到上百人的大公司,她说起来这段经历总是充满自豪。
制作粉条的器具。记者 寇瑄 摄
粉条产业的兴盛发展,让卢龙决定抓准机遇,紧盯市场需求,加强科技支撑,优化品种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强化品牌引领,通过粉条加工技艺的非遗项目助力乡村振兴,积极培育成集“种苗繁育、绿色种植、保鲜储存、精深加工、品牌营销、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百亿甘薯产业集群。
近年来,卢龙县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种植产淀粉率高的优质甘薯,投资兴建甘薯深加工企业,加工粉条等十多种甘薯食品,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目前该县种植淀粉型甘薯面积达13万多亩,年产值达4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