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但全球疫情仍处于大流行阶段,尤其是近期全球疫情形势出现了新的复杂严峻情况,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很大。
随着五一假期来临,人员密集出行、流动增加、聚会聚餐机会增多,相关传染病疫情防控压力将进一步增大,4月29日,河北省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示,提醒广大公众严防重点传染病疫情发生。
■非必要不去疫情流行和中高风险地区
目前,虽然我国除个别地方外,大部分地区均为低风险地区,但境外很多国家和地区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流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疫情近期甚至出现了大幅反弹。而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疫苗接种率目前仍然较低,短期内不会形成免疫屏障。五一假期,公众应避免前往疫情流行及中高风险地区,特别是应避免非必要的跨境旅行。如果确需前往,请务必做好个人防护,并在返冀后,及时主动向所在地社区(村)、单位报告,配合所在地社区、村委会落实相关防控措施。
■坚持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
五一期间,大家外出旅行、探亲、休假时,要密切关注目的地的风险级别,避开中高风险地区,切实遵守当地测温、验码(健康码、行程码)等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要注意错时错峰出行,乘坐飞机、火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时遵守秩序和乘务人员的管理,全程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并妥善保存票据以便查询。如旅途过程中出现头痛、乏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干咳、发热等症状,应做好防范感染他人的措施,立即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就诊,并取消或中止旅行。
要认真落实“防疫三件套”:坚持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讲究个人卫生;时刻牢记“防护六还要”:口罩还要坚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公筷公勺还要时常用。
要尽量少聚集、不扎堆,避免到空间密闭、通风较差的公共场所活动。如果前去景区游玩,应提前了解景区情况,遵守景区预约、限流、错峰等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避免扎堆聚集;付款使用快捷支付,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用物品;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导致免疫力降低。
新冠病毒疫苗各接种点仍安排疫苗接种工作,已接种第1剂新冠病毒疫苗的人群要特别注意,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第2剂应在首剂接种后3周至8周内尽早完成;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第2剂应在接种第1剂次后4周至8周内尽早完成,尽量不要因为外出旅行等影响第2剂次的接种。
■注意食品安全与营养,预防食物中毒
假期里,在家和外出就餐的机会增多,因日常三餐的食物已经很丰富了,因此节日期间无需大吃大喝、暴饮暴食来满足“口福”,应更多地注重食物的品质、营养和安全。
合理膳食,食物多样。注意荤素、粗细搭配。多吃蔬果,适当食用鱼、肉、蛋、坚果等食物。常吃奶类、豆类及其制品。饮食要清淡,做到少油、少盐、少糖。足量饮水,多喝白开水,少喝含糖饮料。
食不过量,不暴饮暴食。不加节制的饮食,容易引起体重增加或引发急性胰腺炎、胆结石、急性胃肠炎等消化道系统疾病。建议节日期间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要谨记合理饮食的重要性,每日坚持运动,做到吃动平衡,保持健康体重。
注意食品安全。讲究卫生,提倡分餐公筷。食物制备生熟分开、熟食二次加热要热透。不吃来历不明的食物,不吃未洗净的蔬果,不采集、不食用野生菌及野生植物。同时,节假日期间聚餐和在外就餐机会增加,食物中毒风险也相应增加。建议外出就餐时,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
避免食物中毒。5月至10月是我国食物中毒高发时节。外出就餐时,应注意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不采集、不食用不明野生菌及野生植物;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未经消毒的奶;不吃不干净的水果和蔬菜;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原料,加工时要注意生、熟分开。
■积极防控其他传染病疫情发生
诺如病毒肠炎:疫情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或学校,但旅行团、游轮、度假中心也常有疫情发生。近年来,我国就报告了数起在国内外旅行团人群中暴发的疫情。
诺如病毒肠炎最常见临床症状为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多数患者症状持续2—3天后恢复。极少数病例可发生重症甚至死亡。发生重症的高危人群为高龄老人和低龄儿童。预防诺如病毒肠炎,要注意经常洗手,尤其在如厕或更换尿布后,以及每次进食、准备或加工食物前;不喝生水;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和未经消毒的奶,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应深度加工后食用;水果和蔬菜食用前应认真清洗,不吃不干净的水果和蔬菜;不接触病人呕吐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环境。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我国每年4月至6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10月至11月还会出现秋季小高峰。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预防手足口病,要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部卫生;在触摸口鼻前、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接触疱疹/呼吸道分泌物后、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 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绢或纸巾遮住口鼻,随后将纸巾包裹好丢入有盖的垃圾桶;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不接触病人及其污染物品、污染环境;不在未经消毒处理的游泳池中游泳、玩耍。
蜱传播疾病:5月至7月为蜱活跃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人员以及野外旅行者被蜱叮咬后,有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风险,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体液的人员也存在感染风险。蜱还可传播森林脑炎、莱姆病等多种传染病。
野外活动要做好个人防护,应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抹蚊虫驱避剂等,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防止蜱叮咬。一旦发现有蜱叮咬,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必要时,及时向医务人员咨询。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