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原创新闻

阜平这八年

来源: 长城网  郭庆敏 王林红
2021-04-30 12:58:09
分享:

  长城网记者 郭庆敏 王林红

  一幅幅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画卷,描绘着中华民族彪炳千秋的人间奇迹。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征程中,河北省阜平县承载着特殊的意义。

  “阜”者,“盛”也。“阜平”二字的寓意是“兴盛平安”,寄托了千百年来阜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直到2012年,阜平县仍有近一半人深陷贫困。

  2012年岁末,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踏着皑皑白雪,来到阜平,访农户、看真贫,同乡亲们一起商量脱贫致富之策。

  在这里,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自此,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随即拉开,阜平人迈进了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进军的历史新阶段。

  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8年多来,阜平县干部群众和所有心系阜平的人们,坚定信念,积极探索,坚持精准方略,找准穷根,选准项目,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书写了一份亮丽的脱贫攻坚新时代答卷——

  2020年2月底,阜平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脱贫摘帽;

  2020年10月,阜平县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020年底,阜平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29元;

  ……

  数字无言,踏石有痕。峥嵘岁月,沧海桑田。“阜平探索”,为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提供了一个样本,是燕赵大地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数据的变迁,阐释着一个个乡村从旧貌到新颜的巨变。“想给总书记捎个话,我们现在吃得好,住得好,心情也好!”阜平县骆驼湾村村民唐宗秀的这句话,说出了所有脱贫户的心声。

  骆驼湾的村民们住进了新居。长城网记者 路钦淋 摄

  坚定信心,激发内生动力

  2012年岁末,总书记来到阜平县骆驼湾村,唐宗秀曾挽着总书记的手臂,走过黄泥山墙。“那一年,我62岁。”身体硬朗的唐宗秀告诉记者。

  当时,骆驼湾村的村民只能在零碎的地块里种些玉米和土豆维持生活,人均年收入仅有950元。

  历史不会忘记,骆驼湾村所处的阜平县曾是一片英雄的土地。这里曾诞生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个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当年,阜平县人口不足9万,却省吃俭用,养活了9万多人民子弟兵,2万多人参军参战,5000多人英勇牺牲……

  然而,这里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九山半水半分田”,自然条件差,多年来一直是深度贫困县。

  “2012年以前,一年只收一季玉米和土豆,将就着能吃饱。”唐宗秀说。

  唐宗秀(右)和三女儿陈三妮在一起唠嗑。 刘鑫鹏 摄

  脱贫攻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一定要让乡亲们尽快过上好日子!河北省委、省政府牢记总书记的嘱托,高度重视阜平脱贫攻坚工作,以高度的政治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汇聚各方力量,统筹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带领阜平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上任伊始便赶赴阜平调研,指导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省委副书记、省长许勤也一直牵挂着阜平的脱贫攻坚工作。

  来自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与指导,让阜平坚定了打一场脱贫攻坚漂亮仗的信心。“我们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同群众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采取超常规举措,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尽锐出战。”阜平县委书记刘靖说。

  上下同欲,众志成城。扶贫工作队来了,社会各界的关爱也来了,一起帮助阜平的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然而,久居大山深处的一些老百姓,对“脱贫”的理解依然停留在等上级“给救济”的观念上。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各级干部进村入户,讲政策、谋出路,引导村民放弃“等靠要”思维,用一件件实事鼓舞起乡亲们的干劲儿。

  与此同时,阜平县组织村干部外出考察,开眼界、学经验,进一步坚定了大家主动担当、舍我其谁的决心。所有行政村都设立了脱贫志气榜、光荣榜,大张旗鼓地表彰致富带头人,激发广大群众劳动致富的斗志。

  2019年,一家企业在骆驼湾村实施的民宿旅游项目正式开张。唐宗秀和老伴主动报名,靠着打扫卫生、打理花草,每人每月进账2000多元。“原来的日子是‘熬’,现在的日子是美,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唐宗秀连声感叹如今的好生活。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阜平县坚持抓好党建促脱贫,从复退军人、离退休干部等群体中选拔优秀党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选树了462名农村致富带头人,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阜平县骆驼湾村党支部书记顾瑞利(左)在和村民孙振泽在进行交流。长城网记者 郭庆敏 摄

  在外地做生意的顾瑞利,回到骆驼湾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健全工作制度,坚持民主决策,以旅游发展为龙头,统筹推进香菇、高山苹果种植等项目,全村人均收入由2012年的950元增长到2020年的15660元。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2017年底,骆驼湾村实现了全村脱贫。“治穷,必须动员群众发展产业。”顾瑞利说。

  这句话,源于顾瑞利对一件事情的感触:前些年,工作队利用上级的扶贫资金打水井,改水改厕,半年时间,自来水就接进了家家户户。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仅仅几个月后,有些农户就停用了。

  “村里没有企业、没有收入,老人们宁愿担点水也不愿意掏那两毛钱的电费。”骆驼湾村村干部顾润金说。

  于是,阜平县依托山林资源,大力推广种植核桃树和枣树,养殖肉牛和肉羊,掀起了一股“两种两养”热潮。

  然而,阜平县海拔高,冬季长,一场大雪过后的气温突降,导致牛羊陆续生病,再加上市场波动,时间不长,养殖户们就开始陆续赔本儿、倒闭。

  雪上加霜的是,因为缺乏技术指导,果树也日渐干枯,即使侥幸存活下来的一些树木,也因为产品品质低,在市场上卖不出好价钱。

  牛棚空了,羊圈空了,山上的果树也“黄”了,脱贫产业栽了跟头。怎么办?

  “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当年,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给阜平县左冲右突的脱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阜平县邀请国家相关部委和省里的技术专家前来实地考察、把脉问诊,为乡亲们开出了新的致富处方: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利用优势资源,种植食用菌、发展旅游业和家庭手工业等。

  阜平县香菇大棚承包户任志美把香菇送到收购处,高兴得合不拢嘴。长城网记者 冯硕 摄

  “阜平县气候凉爽,空气清新,水质也好,而食用菌恰恰喜欢冷凉气候……”专家讲得在理,乡亲们都很信服,但是,前些年的产业接连失败,让乡亲们心里没底。于是,扶贫干部和技术专家就领着乡亲们闯,像养育孩子一样培育一个产业,像呵护花朵一样呵护群众信心。

  阜平县推出“政银企户保”贷款模式,群众无须抵押,便可申请贷款,帮助村民解决了资金问题。同时,建立“政府+企业+农户”模式,由龙头企业负责回购农户的产品,消除了村民们的后顾之忧。

  “还别说,种蘑菇还真行!”尝到甜头的阜平县下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卫青高兴地说,他种的第一茬菇由于采摘不太及时导致品级下降,但也挣了3万元,第二茬菇挣了5万元。一朵朵小蘑菇为阜平的贫困群众撑起了“致富伞”。

  产业选对头,脱贫有奔头!阜平县通过政策杠杆撬动起更多力量参与扶贫,让群众的脱贫之路走得既稳又快。如今,全县已发展食用菌大棚4610栋,带动群众1.5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620户,户均年收益1.7万元。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扶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阜平县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精准安排增收项目,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黄文忠(左)在阜平县黑崖沟村村民张红亮家的蔬菜大棚中。张世豪 摄

  “村集体发展壮大了,受惠的是全体老百姓。”河北省能源局驻骆驼湾村帮扶干部黄文忠说,他们利用帮扶企业捐赠的资金,成立了一家村办企业,“村民们只要有劳动能力、有劳动意愿,企业都提供一个岗位,收入不低于外出打工。”

  接续奋斗,推进乡村振兴

  家乡巨变,“抓挠”着外出阜平人的心。

  阜平县全庄村的安拴伟,大学毕业后留在大城市,开了一家网店。偶尔的一次回家,亲眼看到村里的致富产业后,开始重新盘算起自己的生活。2017年底,他返回阜平,专卖家乡产的蜂蜜。

  “以前,山里种地没啥出路。如今,县里有产业,村里有事干,许多人都回来了,越干越有劲!”安拴伟说。随着阜平县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已有5000多名年轻人陆续返乡创业就业。

  为帮助更多农民学技术、快就业,对口帮扶阜平的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持续发力职教扶贫,联合一汽等企业与阜平县职教中心合作创办梦翔汽车培训基地,迄今已帮助2000多名学生实现就业。

  从就业到教育,从医疗到住房……阜平县围绕“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宗旨,编织出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

  2018年,阜平县面盆村进行易地搬迁,村民邢二宝一家住进了崭新的楼房。“自己没花钱不说,村里还给了8000元的安家费。”邢二宝告诉记者,“除了正在上学的儿子,一家人每天都在忙着干活儿,为过上更好的日子打拼。”

  易地搬迁后,邢二宝一家住进了楼房,他的妻子在公益岗上实现了就业。长城网记者 郭庆敏 摄

  和阜平人一起打拼的,还有常年住在阜平县209个村的628名帮扶人员,他们来自中央、省、市、县相关部门和单位。

    “每一位帮扶人员都是好样的,他们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实实在在为贫困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阜平县扶贫办副主任耿利红介绍说。

  没有什么比上下同心更能凝聚精神和力量,没有什么比精准务实更加有力和有效。在阜平,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合力攻坚,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

  阜平县扶贫办副主任耿利红(左一)和面盆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向东(右一)、驻村工作队队员孙志杰在研究扶贫工作。长城网记者 郭庆敏 摄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一心想着尽早脱贫的阜平县井儿沟村的郑树南,不仅贷款建起一座小型养猪场,还联合父母承包了两个蘑菇大棚。“总书记盼着我们富,我们也想着致富。大家想到一块去,这事一定能成!”他说。

  不仅要脱贫、要致富,更要绿色发展、持续增收。阜平县利用红绿资源,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转型发展、富民强县的重要抓手,持续提高旅游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脱贫防返贫中的贡献率。

  “姿势保持不要动,马上就画好了。”近日,一名北京画家走进阜平县黑崖沟村,在村里的大槐树下为村民老赵画素描。

  青砖、黄墙、灰瓦,整修一新的黑崖沟村保留了古朴的太行民居风貌,整洁的村容村貌和朴实的村民,受到不少游客和外地画家的青睐,沉寂多年的小山村越来越热闹起来。

  目前,阜平县已打造精品景区景点14个,覆盖10个乡镇、29个行政村。景区周边9个村庄集体年收入达6万元以上,朱家营、罗家庄、三官村等村每年依靠景区,村集体收入达40万元以上。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不是孤立的。”耿利红表示,阜平县依托“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在现代食用菌、高效林果、中药材、规模养殖、家庭手工业、生态旅游6大产业上持续发力,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阜平已准备就绪。

  阜平县顾家台村曾是扶贫攻坚中的“老大难”,2012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仅为980元。通过种植高质量的高山苹果等,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390元。

  脱贫户韩彦荣在顾家台村扶贫车间打工,每月能挣1900元。长城网记者 郭庆敏 摄

  扶贫工厂建在家门口,挣钱、顾家两不误;道路宽了,小轿车直接开到家门口;家家装了地暖,用上了自来水,挑水、旱厕成了历史……随着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顾家台村的村子美了、环境好了,村民们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这里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活状态,都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前来调研的河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孟庆云说。

  “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阜平慰问困难群众,问我收入咋样,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顾家台村村民顾成虎自豪地说,“现在,我可以大声地向总书记报告,我家的生活水平上了好几个台阶!感恩总书记、感谢党中央!”

  “兴盛平安”的阜平,已经名副其实、好梦成真!

  阜平县万亩荒山变花果山。李玉亮 摄

关键词:脱贫攻坚,阜平,八年责任编辑:庞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