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就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一条贯穿始终的重要指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并将其视为“高校立身之本”,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自觉扎根中国大地,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积极服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一、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的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历来就是重视德育的民族,我国古代先哲对德育在人的发展方面的首位作用很早就有很深刻的认识。《左传》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将“立德”视为人生成就的最高境界。《资治通鉴》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深刻指出德为人才之魂、树人必先立德的道理。《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历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育人思想,都将“立德”作为“树人”的前提。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对实行什么样的教育方针经过了长期探索,但始终坚定地继承和弘扬了这一优秀传统,将德育摆在育人的首要位置加以强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发展。立德树人体现了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最新认识,揭示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突出作用,揭示了道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立德树人不是两个并列概念,而是科学统一的,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和价值旨归,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要求;培育人才必须坚持立德为先,这是根本的要求,立德的基础性、规定性作用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树人是在德育目标指导下的教育行为,涵盖比较宽泛,是全方位的素质、知识、能力的培养。只有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立德与树人的辩证关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正确方向,才能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把立德树人要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高校既是人才成长的摇篮,也是人才联接社会的纽带,要始终对标“培养什么人”的要求来检视和校正办学的目标和方向,把立德树人内化到人才培养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突出立德树人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大学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际工作中,高校要特别注意把立德树人作为评价标准的“硬指标”,而不是“软指标”,不能说起来重要,执行起来“次要”,甚至“不要”;也要防止对贯彻“立德树人”有畏难情绪,认为不好操作,落实起来难,效果难以立竿见影,就应付了之,搞“表面工程”,更多地热衷于去抓显绩,围着社会上的各种“排行榜”转,而忽略“百年树人”。要坚定不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转化为各学科的学理,转化为方法论,转化为教书育人的话语体系,教给学生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善于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方法基础。要坚决擦亮政治底色,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好,确保每门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每名教师都有育人的责任,每个教学活动都有育人的内涵。
构建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校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把立德树人内化到人才培养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时代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思想政治理论学科体系。进一步改进和创新教学体系,着眼大学生道德和人格的形成、个性精神发展,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加强思想引领、理论灌输和灵魂塑造,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润物无声、灵活机动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融会在授业之中,着力在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思想需求上下功夫、在哲理启发与接受能力上下功夫、在学生积极参与和注重过程育人上下功夫,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导向性、针对性。进一步改进和优化考核评价办法,改变单纯以考试检验学习成绩的办法,注意过程学习、过程研讨、过程实践,把专业内容学活,帮助大学生形成理论思维、科学思维,实现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的与时俱进。
三、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高校要自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切实履行政治责任。
加强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委是高校的领导核心,承担着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要自觉加强政治建设,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的重要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办学治校教书各方面全过程,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履行党章党规确定的各项职责、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决定学校重大问题、监督重大决议执行基础上,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保障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完成。
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改进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必须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多方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思政格局,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完善的体制机制。高校党委担负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在党委领导下组织实施党委有关决议,班子其他成员结合业务分工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党政工作各级部门着眼大局、勇于担当、明确责任,将思想政治工作嵌入日常的工作中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结合高校办学实际,出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细则和办法,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高校发展的整体战略通盘考量,制定具体,形成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加强基层基础,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坚强保障。加强高校支部建设,着力在打牢基础、补齐短板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教师党支部进项目组、课题组,实现组织设置以行政组织为依托和以学术组织为依托并重;积极推动学生党支部进学生公寓、进学生社区、进学生社团,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努力打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后一公里”。完善思政工作推进监督机制,定期评估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履行情况,对党委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的情况和领导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的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对履责不力、长期薄弱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领导责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由“可做可不做”转为“必须做认真做”,由“被动配合”转为“主动工作”。切实加强工作保障,围绕政策投入、人员投入、经费投入等,在项目设立、资金使用、评优表彰、升职晋级等方面加强对思政学科建设、课改等工作的倾斜扶持,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条件,切实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地位、思想政治队伍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工作投入的优先地位。(作者:杨千河,张家口学院党委副书记;邓卫新,张家口学院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