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摄制: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王敬照
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灵寿农民铸造的青铜鼎、李保国指导农民学习种植技术的图片、雄安新区的规划和建设视频……6月25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组织媒体记者来到新落成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
6月25日拍摄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外景。
河北日报记者在参观时发现,无论是历史文物的展示,还是图片视频的呈现,都可以从中找到百年大党奋斗历程中的河北印记。
展览前言的幕墙庄严肃穆。
据介绍,该展览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精心设计了“建立中国共产党 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4个部分,通过2600余幅图片、3500多件套文物实物,第一次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展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
编号0001的特殊文物
展厅内展出的李大钊牺牲前的照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0001号文物被摆放在显著位置,它是一个绞刑架。
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
94年前,从燕赵大地走出来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就是在这个绞刑架上英勇就义的。绞刑架前,他慷慨陈词:“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
李大钊被捕后的亲笔自述。
灵寿县农民铸造的“告别田赋鼎”
展馆二楼,一尊青铜鼎格外引人注目。
在展馆二楼,一座高99厘米、重252公斤的的青铜鼎引人注目。
灵寿县农民铸造的“告别田赋鼎”。
这座鼎名为“告别田赋鼎”,出自河北农民王三妮之手。王三妮是石家庄市灵寿县南宅乡青廉村人,自幼有一手铸鼎的好手艺。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他用掉七八万元的家底,铸了一座“告别田赋鼎”,感恩党和国家的惠农好政策。鼎上铭文记述了从春秋时代到改革开放以来赋税变迁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别了田赋,我要铸鼎刻铭,告知后人。”
脱贫攻坚战役中的河北力量
展馆中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版块。
在展厅三楼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版块里,有这样两张照片。
一张是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拍摄的。当时,习近平总书记盘腿坐在炕上,同群众手拉手,详细询问他们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粮食够不够吃,过冬的棉被有没有,取暖的煤炭够不够,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版块中,李保国教授指导农民学习种植技术的图片(右下)。
另外一张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指导农民种植技术的图片。李保国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坚持30年扎根太行山,用科技力量帮助百姓脱贫致富,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放模式,探索出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此外,展览还列出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名单,“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名列其中。
雄安新区规划和建设的视频展示
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版块中,雄安新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展示屏比邻而置。
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版块,有三块展示屏,其中一块专门循环播放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视频。
“千年秀林”郁郁葱葱,白洋淀碧波万顷,建设工地塔吊林立、热火朝天……视频展示了雄安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
从“一纸规划”绘蓝图,到“多点开花”抓实干。雄安新区正全力落实“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的要求,打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壮阔的雄安画卷正徐徐展开。
(摄影/河北日报记者王敬照 赵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