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河北党史图片档案文献展开展
英雄的土地 辉煌的历程
6月26日,在河北博物院,省会市民在展厅内参观。当日,在河北博物院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河北党史图片档案文献展,参观者络绎不绝。 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 摄
6月26日上午,“英雄的土地 辉煌的历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河北党史图片档案文献展在河北博物院开展。
“这是大钊先生的《青春》。”女讲解员轻声说着。
展柜内,薄薄的泛黄纸页,“新青年”三个字殷红如昔。“春日载阳,东风解冻……”逐字逐句默诵这篇名垂青史的《青春》,热血为之涌动。这是1916年9月1日,李大钊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发表的文章。
那一年,大钊先生提笔写下这篇文章时,正是“青春”的年纪,仿佛盗来火种的普罗米修斯,闪耀着无畏之光、开拓之锋。他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罗网,破除陈腐学说之囹圄”,他号召青年以“青春之我”找回国家的春天。振聋发聩,唤醒时代!北李南陈,相约建党。自此起始,党的历史在燕赵大地上风起云涌,与人民血脉相连,休戚与共,鱼水情深。
1923年,弓仲韬在安平县建立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台城特支;1927年8月,顺直省委(1930年12月改为河北省委)在天津成立;1937年,八路军各部队相继抵达河北开辟抗日根据地;河北抗日军民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创造出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水上游击战等作战形式,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向前,向前。走进硝烟、浴血奋进,历史定格在一个叫西柏坡的小村。展厅内,数件关于《中国土地法大纲》文献和图片引人注目。“这是阜平县易家庄的一位农民,正在墙壁上书写《中国土地法大纲》……”讲解员说。
在西柏坡,党中央指挥了三大战役,调动千军万马,决胜千里之外,点燃了新中国的希望。而在中外政治家和历史学家眼中,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还下了一盘赢得民心、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大棋”——土地改革。
1947年7月17日,西柏坡村一处打麦场上,全国土地会议正式召开。来自全国各解放区的一百多名代表,有的坐着小板凳,有的坐一块石头,有的干脆席地而坐,聚精会神地参加会议。近两个月的会议,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其核心就是消灭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彻底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平均分配一切土地和财产,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土地回家,天下归心。一幅幅图片记录下这一切。这次会议结束后,河北抽调大批干部组成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掀起土地改革热潮,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政策。到1948年夏,河北各解放区的土改基本完成。在更为广阔的中国大地上,凝聚起千百万农民排山倒海的力量,为夺取革命的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慷慨燕赵、浴血新生。新的艰苦创业,在摸索中前行。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河北各级党组织带领全省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过29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河北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新时期河北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河北省各级党组织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燕赵大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开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富民强省新局面。
展厅内,硕大的“告别田赋鼎”凝重肃穆。2006年1月1日,河北省按照中央部署,全面免除农业税。石家庄市灵寿县王三妮自筹资金铸鼎,感恩党和国家的惠农好政策。鼎上铭文记述了从春秋时代到改革开放以来赋税变迁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团结奋进、走向辉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一幅幅图片,或定格瞬间,或记录宏远;一件件文献,或鲜活如初,或厚重千钧,向人们传递着初心和使命。见证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河北人民以习近平总书记8次视察河北为精神动力,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河北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扎实推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扎实推进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20项民生工程”;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百年风雨兼程,百年苦难辉煌。“100年历史昭示世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独立和富强……”展厅中,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年幼的孩子认真地看、仔细地听,时而轻声讲述着、诵读着。也有年迈的老者白发苍苍,久久凝视着展厅中的图片和文献,神色庄严而肃穆。
红色血脉,百年风华。精神的洗礼,开启新征程!(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