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树木”到“树人”,心中有爱光照前方
——解析张连印的精神内核③
“小苗带着连着根的土栽下去,成活率才高,长得才好。就像咱们人一样,得有根,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在位于左云县张家场村的清风林教育基地,张连印为来这儿参观的孩子们讲起植树造林的事,总是很用心、很动情。
在树木中树人,在树人中树木。18年来,张连印用爱民为民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本色。绿意环绕的左云县,铭刻着乡亲的质朴民心,见证着老兵的绿色情怀。
“百姓的认可、良好的家风,是留给子女最好的‘财富’”
在植树基地的院子里,停着一辆掉了漆的面包车。2015年,为了方便种树,张连印花了不到5万元买了这辆“专车”,6年间跑了近20万公里。
有人说张连印的“家当”太寒酸。张连印觉得:“吃饭有个锅、睡觉有个窝就行,现在比以前条件好多了。这辆车能坐人也能拉树苗、拉铁锹,很实用。”
“他不好吃的,不好穿的,从来不讲排场。”从小跟张连印一起长大的村民胡万金说。
“不讲排场”的张连印,3个子女结婚都没有操办婚宴。被诊断出肺癌后,张连印跟妻子交代过“后事”:不立碑、不收礼、不唱戏,一切从简。
就连刚做完手术后回乡种树,他还是一如往常。没有找人接送,他拉着妻子王秀兰从石家庄坐火车睡了一晚,早上五点多到大同,又倒了客车到张家场。
周围的人都不理解,但王秀兰却没觉着有什么大惊小怪。1995年,她跟随张连印到了石家庄。昔日战友劝他,一个副军长,跟组织打个招呼,怎么也能给妻子安排个称心的工作。可张连印摆摆手,“不给组织添麻烦,别人咋分,咱就咋分,什么工作都是给国家工作。”后来,王秀兰到了动物园从事饲养员工作。
在儿子张晓斌看来,父亲是心中有大爱的人。张晓斌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之一,是“饿”。父母好不容易攒钱买的议价粮,父亲总是留给“路过”的农村亲戚,一家人吃的却是用粮票换来的粗粮,“玉米面和着高粱面做成的面条,煮在锅里就成了糊糊。”
虽然生活过得不太宽裕,但从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岗位退休时,单位组织离任审计,发现他近两年时间里没有以个人名义报销过一张发票。
“父亲常和我们兄妹三人说,做人要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吃冤。”张晓斌说,他真没想到,父亲退休了还会愿意回老家“吃苦”。
看到当年的荒山土岭、飞沙走石,如今变得遍野青翠、鸟语花香,看着父亲从一百六十斤瘦到了不到一百二十斤,张晓斌越来越理解他的赤子之心。
“爸,我回来跟您一块儿干!”2015年,张晓斌从部队转业,选择自主择业,打起背包回到家乡。
有人不解,问张连印:“您就不想劝劝儿子留在部队,那样可能会发展得更好?”
张连印尊重儿子的选择,他深知:“百姓的认可、良好的家风,是留给子女最好的‘财富’。”
如今,陪着父亲种下片片绿荫,体会其中的艰辛,张晓斌发现,父亲身上有些东西一直没变。从火热的军营回到家乡的“园田”,守着肯吃苦、肯吃亏、肯吃冤的“拙”,带着对乡亲、对故土、对祖国的爱,老兵本色依旧。
“培养人和种树是一样的,要精心呵护才能成材”
张连印对自己有一个“三员”定位,除了绿化荒山的战斗员、森林树木的护卫员,还有就是生态建设的宣传员。
2018年,在县乡党委的推动下,张连印的植树基地成为右玉干部学院的教学点,最初这里被命名为“将军林”绿化基地,后来,他把“将军”二字换成了“清风”。
作为基地的“专职老师”,张连印要一遍又一遍地给前来参观、培训的机关、企业、学校的干部群众讲张家场村的生态故事。
“培养人和种树是一样的,要精心呵护才能成材。”张连印主动学习更多的种树知识,学着制作科普展板。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驻地部队邀请他授课,尽管他难得空闲,但仍有求必应,在他看来,这是传播绿色发展理念的好机会。
3年来,张连印为省市机关、干部学院、国有企业、中小学校作报告200多场。
他有了年幼的“粉丝”。左云县东南小学学生池正远在作文里写道:“我要以张爷爷为榜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他有了年轻的追随者。张家场村村民田四旺在基地工作了5年,他的大女儿田宏丽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了与农业相关的专业:“我以后想和张爷爷一样,为家乡做点有意义的事。”
他的感人事迹在华北大地广为流传,被誉为“新时代的甘祖昌”“穿军装的杨善洲”,先后被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面对纷至沓来的鲜花、掌声和各种荣誉,张连印没有自我陶醉。他不喊口号、不唱高调,谈及未来的打算,他十分笃定地说:“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都是长期的工程。我要好好制订计划,一项一项规划,继续坚持做下去。” (记者 王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