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我省阳原泥河湾遗址群等6项入选——
百年考古 燕赵芳华
河北6项考古入选“百年百大”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受邀与会的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迅速将河北入选的6项重大考古项目公布在微信朋友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深入回顾中国考古百年历程和成就,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组织开展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推介活动。活动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共收集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337个申报项目材料,经过各地文物主管部门审核、专家提名,最终确定321项作为候选项目参加“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遴选推介活动。
河北是文物大省,这些年来考古成果斐然。经过认真考量几十年来的考古项目,从学术、历史、文化、影响等层面综合判断,提交了10个考古项目参评,初评时有8项入围。
此次,最终入选的6项分别为:旧石器(1项)——阳原泥河湾遗址群;新石器(1项)——武安磁山遗址;两周(2项)——易县燕下都遗址、平山战国中山王墓;秦汉(1项)——满城汉墓;三国至隋唐(1项)——临漳邺城遗址及磁县北朝墓群。这些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重要学术研究的成果,并且都在各自领域解决了重大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
“这6个项目不仅具有重大考古价值,且特色鲜明,具有地域性、典型性,乃至唯一性,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张文瑞说。
燕赵大地演绎璀璨中华文明
数百万年间,燕赵大地上孕育着东方人类的演进、演绎着中华文明的璀璨。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用短短十几个字,凝练地概括了人类进化的漫漫长路。而河北,正是讲述百万年东方人类发展故事的最好样本之一。泥河湾遗址群,是世界上旧石器遗址最密集、时间跨度最大的遗址群之一,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
“迄今共发现遗址三百余处,出土数十万件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构建起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近乎完整的文化序列。”河北省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谢飞说,泥河湾是除了非洲之外,全世界最完整连续记录人类演化进程的区域,这是考古学界对整个人类起源的一个重要贡献。其中,人类及其文化的迁徙和传播尤为值得关注。在距今约50万年至20万年期间,从泥河湾而来的古人类占据了周口店洞穴定居下来,书写了北京猿人的辉煌篇章。
武安磁山遗址,在业内享有盛名。该遗址距今约8000年,粟和家鸡的发现是目前世界上所知年代最早的源头。在磁山遗址,粟和黍的发现,改变了世界农业史对植粟、黍年代的认识,将其人工培育种植时间大大提前,对研究农业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磁山遗址的发掘,填补了前仰韶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的空白,是华北地区首次确认的新石器中期考古学文化。
燕,之于河北,意义非凡。易县燕下都遗址的发现,不仅让“慷慨悲歌”变得具体,且为研究都城形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及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风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谈到燕国的影响时曾表示,秦始皇所建阿房宫,受到燕下都的启发,从按中轴线分布的大宫殿群到大建筑构件,都是仿燕下都的规格设计的。其大帝国思想的形成也与北方的燕不无关系。
平山战国中山王墓的发掘,让消失了2000多年的“战国第八雄”横空出世,令病榻之上的著名古文字学家郭沫若为之神往;满城汉墓的发掘,堪称石破天惊,把西汉王朝最鼎盛时期诸侯王刘胜的生与死、情与爱呈现在世人面前,给历史、文学和艺术乃至政治,添加了独特注脚。邺城,堪称我国古代都城形制发展的里程碑,其考古工作让“铜雀三台”“魏晋风骨”从历史和艺术中走来,特别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高级别的佛寺遗址之一——赵彭城北朝佛寺,以及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的发掘,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的文化融合提供了可靠标本,价值非凡。
从直立行走到“东临碣石”,从“三岔口”到黄河岸,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百年百大”,优中选优。张文瑞表示,河北入选的6项考古均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开创新时代河北考古新局面
百年考古,风华正茂。
河北,自古就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70多年的河北考古在漫漫探索中不断前行,放眼开去,哪一项考古不是凝结着考古人的心血?抚今追昔,70多年来,河北考古始终追随新中国建设的步伐,立足根本,砥砺前行——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几个刚入门的考古工作者抢救性发掘唐山贾各庄西沙坑战国、西汉墓葬群;1957年,河北考古人与北京大学合作抢救性发掘涧沟遗址,揭示龙山、商、东周、汉代文化遗存,对中国考古有了初步认识;1977年,河北考古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命名了河北省第一个考古学文化——“磁山文化”……
此后,河北考古陆续发现先商下七垣文化、秦始皇东巡之行宫、东魏北齐时期皇家陵寝、有“南青北白”之称的邢窑定窑,以及元中都等赫赫有名的考古发现,并出版了《燕下都》《战国中山国灵寿故城》《元中都》《易县北福地》《唐县高昌墓群》等几十部考古专著。这些发现和成果,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为寻觅、破译和阐释中华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如今,雄安新区南阳遗址、冀北高原地区又成为河北考古重要战场。
“认认真真搞考古,脚踏实地做研究。”采访中,几位扎根考古一线多年的河北考古人说,早些年考古学一直偏冷,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提升,以及考古领域自身不断开拓思维、开展丰富的公众考古活动,考古文博工作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不仅在社会上掀起高涨的“考古热”,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投身考古事业。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短短14字背后,是中国考古人的不懈努力。“继续发扬老一辈考古工作者开拓进取的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奋力开创新时代河北考古事业的新局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法岗等人表示。(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