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出校门的“技术小白”,到一名响当当的技术能手;从一名热爱学习的普通焊工,到屈指可数的“河北大工匠”,实现这样的华丽转身,谢晓星用了14年。作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整车事业部副主任、工程师,他守候生产线旁,俨然是汽车车身装配精度的“守护神”。“五一”国际劳动节全媒系列报道“河北大工匠”,今天一起来认识天天与汽车打交道的谢晓星。
工匠名片
谢晓星,男,1987年出生,2008年进入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现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整车事业部副主任、工程师。他撰写的《一种旋转夹紧装置》和《前纵梁结构与汽车车身》获国家专利,发表国家级论文11篇。带领团队开展创新改善课题175项,成功解决产品设计及制造缺陷等问题280项,累计为公司创效5373.22万元。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2022年度“河北大工匠”。
头戴安全帽,身着深灰色工作服,脚踏劳保鞋,手握钢板尺,谢晓星一直钟爱这身标准的蓝领打扮。
2008年,谢晓星从邯郸学院机电系汽车技术运用专业毕业,怀揣梦想进入长城汽车。
初入公司,谢晓星是一位普通的焊接工。但是他力求上进,想学习更多的新技术、新技能。不懂的地方,他就自学;没有师傅教,他就自己反复钻研,并学以致用,操作技术很快得到提升。很快便从焊接工成为技术员,又晋升为车间技术组组长,一年后成为整车事业部车身精度科主管。
同事们都说,在谢晓星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差不多”3个字。2008年,长城汽车公司花费240万元复制8套新翼子板模具,由于新翼子板涉及与4个零部件的配合,匹配精度极高,历经多名工程师、多轮整改,均未批量使用,导致后序质量问题无法消除,这个难题一搁置就是6年。
2014年1月,谢晓星勇敢地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
为攻克这一难题,谢晓星带领翼子板小组先是制定攻坚方案,制定工作计划,然后确定时间表,瞄准难题,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攻坚。
“一个零部件都不能有瑕疵”,这是谢晓星对自己的要求。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他常常废寝忘食,加班至深夜。
经过6个月的艰苦攻坚,谢晓星带领攻坚小组共识别各类问题共计35项,经过多轮整改、评审、试装、验证,试装1520台份、整改模具15项、调整夹具9项、更改产品6项及完善调整标准11项,最终,保证了翼子板模具全部投入使用。仅此一项,为公司节约成本240余万元。
在同事们眼中,谢晓星爱钻研、勇于创新,有口皆碑。汽车车辆识别代码VIN码,又称“汽车身份证”,由17位字符组成,是造车厂为每一辆车特别编制的,伴随车辆的注册、保险、年检等,直至报废。VIN信息可检索、甄别发动机号、车架号,确认是否被篡改或被盗,此岗位对员工的技能要求很高,毫米之差,顾客就无法上牌照,而有些缺陷仅靠人工,无法实现100%检出。
通过了解,谢晓星得知机器视觉替代人工检验可提升检验效率和准确率,但购买检测程序至少需要12万余元。为节省这笔开支,谢晓星决定采用硬件采购、软件自主研发的方案,自主开发了一套与以AI运算神经网络算法FRCNN技术架构,与MES系统计划互锁,通过标准样件与实际生产制件对比,实现整车金属零部件VIN打刻的“金属字符”自动审查检查、判定功能。
设备刚研发出时,问题检出精准率只有10%。谢晓星通过不断对算法进行优化,经过对几万组数据不断的收集,并对模型样本反复训练,最终实现精准率提升至100%。
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企业经营面临较大成本压力的情况下,谢晓星视危机为机遇,带领团队全方位主导开展了“削浪费、提价值”工作,共开展创新改善课题175项,年累计创效2373.43万元。
“如今,长城汽车正在加大在氢能源、电车方面的研究力度,大力提倡以清洁能源代替油耗,我们现在研究的与城市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这对我们汽车行业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未来,谢晓星期待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