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专题库

投身精准扶贫实践 勇担乡村振兴重任——记河北阳原县常家庄驻村第一书记徐海龙

来源: 消费日报  
2022-06-01 11:56:34
分享:

  徐海龙,河北体育学院思政社科党总支书记,河北体育学院驻阳原县常家庄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个子不高,身体很壮实,黝黑的皮肤,憨厚的脸庞,一个典型的“体育人”。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今年将迎来他驻村工作的第七个年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2016年他带着院党委的嘱托,带着一颗炽热的心,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驻村帮扶工作中,经历了精准扶贫脱贫和乡村振兴,他肩负第一书记使命,紧紧围绕着“两不愁、三保障”,从“四位一体项目”建设、产业帮扶、健康帮扶、村容村貌改善等方面踏踏实实有效开展工作,2020年,全村47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达到了国家验收的标准,顺利通过了国家和省级双重考核,村里的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用“愧”面对家人

  2016年2月,孩子刚满三周岁,父母已70高龄,妻子工作繁忙,要说困难,徐海龙可以说出一箩筐,但是面对组织的信任和扶贫工作的需要,他没有多说一句话,意志坚定地投入到了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2018年到2021年,按照省委组织部调整驻村帮扶人员要求,他有三次机会可以调回原单位,但是在村民们的极力挽留下,徐海龙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调整机会,决定留下来,真正做到了舍小家为大家。

  徐海龙的爱人常说:“你的心里从来就没有我们娘儿俩,心里装着的都是乡亲们,每一个老百姓才是你的亲人,我们是外人。”徐海龙心里有愧,愧对家人,愧对孩子,他也曾偷偷掉过眼泪,但是他从不愧对百姓,确实把每一个百姓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用“心”发展特产

  常家庄村两山夹一川的地域优势使这里的土地富含丰富的微量矿物质,加上张家口独特的光照和温差,让这里成为了小杂粮的优良产地。8311号小米口感浓稠、营养丰富,但产量不高,村里人说,他们小时候就种这种小米,过去不叫8311号,老人们叫贡米。这种型号的小米种植条件比较苛刻,不能使用除草剂,全靠老乡们一点一点地人工除草,不能用化肥,需要使用农家肥。因此,8311小米在全国种植都较少。徐海龙就是从因地制宜的角度找到了突破口,发挥特色优势,打造“8311绿色无公害小米”品牌特色产业,建立了一百多亩的种植基地,积极申请学院专项帮扶资金建设了杂粮加工厂,为“两不愁、三保障”,打下了坚实基础。

  徐海龙积极为常家庄村的小杂粮申请注册“弘州原”商标,并进行产品升级。依托成立的常家庄园绿色种植合作社,通过杂粮种植基地,辐射周边棘针沟、陶家夭、牛坊沟、苇子水、下八角等五个村,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产模式。借助微信朋友圈、“992大家帮”、河北电视台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联系河北省射击中心、河北省自行车管理中心、武汉体育学院及全国多所武术学校,拓宽销售渠道,使其畅销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自2018起每年销售杂粮2万余斤,实现年销售额40余万元,净利润7万余元,全村94户每户平均分红2900元。同时46户贫困户中选出有劳动能力20人参加劳作,挣得薪金人均12000元。另外,还以高出市场价四分之一的价格收购本村杂粮,全村种植户全部受益,平均每年每亩增收200元。 

  徐海龙还通过直播带售向全国网民介绍小米的种植、加工以及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动人故事,引来众多网友的关注和点赞,浏览量7万余人。仅一个小时,就将常家庄农户手中的“弘州原”小杂粮全部售罄,销售额达13000余元。2020年6月,徐海龙与劲哥网络科技公司签订三年“弘州原”小杂粮线上包销协议,共同打造特色产业,彻底解决销售问题。目前“弘州原”小米作为国家扶贫产品,已入驻阳县扶贫专柜和国家“832”扶贫销售平台。

  用“真”兑现帮扶

  为了能让老乡们有更多的收入,腰包更鼓,幸福感更强,徐海龙踏踏实实做事情,一步一个脚印干工作,这使常家庄村其他方面也都有了良好的起色和发展。他利用新建并网的420千瓦光伏项目产生的效益资金在村里设立了公益岗位,户均年受益3000余元;27千瓦的太阳能项目使村贫困户收入年均增加628元;入户资金投资阳原县绿晟园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肉牛养殖32万元,收益覆盖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711余元;积极了解相关政策,吸引企业入村投资。与北京昌宁慧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常家庄村六堰循环生态农业产业园项目,规划协助跑办相关手续。2021该项目已完成300亩荒滩的平整、填土、施肥、复耕等工作,园区道路硬化,树木种植绿化已完成,水电均已接通,现吸引本村务工人员22人,人均增收5200元,后续将开始草莓种苗大棚及养殖区的建设并投产,规划投入1100万,预计将带动本村及周边村100人就业,人均增收将会大幅增加。

  徐海龙多次带领村民代表,赴张家口、万全、宣化等地进行考察,开阔村民视野,拓宽思路。积极引领扶持本村贫困户致富带头人薛义江进行创业,该贫困户有养殖经验但缺乏资金及场地问题,了解问题后积极协调养殖场地并先后出资10万元,协助其办起了家庭肉羊养殖场,目前存栏量达到100只,市场估值近15万元。

  在努力增收的同时,徐海龙非常关注村内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和新民居的建设,修建了养老院、健身广场、实现了村内巷道硬化、太阳能路灯亮化、村主干道绿化以及全村覆盖安装监控摄像头,实现安全化;“四位一体”项目(拆旧村建新村)顺利实施完成,2020年全村搬入新民居,彻底解决住房安全问题,结束了土窑时代,每户3间砖房120平米的大院子,厨房、厕所一应俱全;争取专项资金,完成饮用水管道更换,新建一座“蓄水池”,保障了村民的用水的便利性及安全性;完成新打灌溉机井的配套工程,增加了水浇地面积300亩,达到增产增收目的。

  徐海龙积极协助派出单位运动人体科学系,开展体育+健康乡村振兴专项活动,为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利用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每年组织师生50余人次到驻村帮扶点,开展“体育+健康”专项服务活动,为村民开展体质监测、陈旧病治疗、按摩理疗、发放药品等,受到广大村民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了保证村内生产生活正常有序,徐海龙一方面积极向派出单位申请疫情防控物资,向村民提供了消毒液、口罩、手套、慰问品等;另一方面与村“两委”干部认真谋划,周密安排,精心部署,共同抗击疫情,成立了以村书记为组长、村“两委”干部为成员的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建立疫情防控巡逻队和党员先锋队,为村里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村口设立值班岗,公益岗和村“两委”成员及驻村工作队员分组轮流值班,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前提下,每天严格把控进出人员。他还利用自己私家车义务接送村民赴乡卫生院接种新冠疫苗,应接尽接,不落一人,为防止疫情扩散、确保村民生命安全尽最大努力。

  用“情”温暖群众

  徐海龙时刻关心着每一个村民,力所能及的帮助每一个村民,真的把小山村当成了自己的家,把淳朴的乡亲们当成了自己的家人,用真情温暖了整个村庄。

  村里的五保户薛富禄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和轻微脑梗,2018年3月23日上午,徐海龙发现他走路姿势异常,及时把他送到了县医院,避免了脑梗病情的恶化。徐海龙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时不慎将膝关节扭伤,交叉韧带断裂,拄着拐杖坚持把手头工作做完后,才遵医嘱回石家庄做了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术后经过短暂休息,拄着双拐又立刻赶回了村里继续开展工作。徐海龙自筹资金2万多元帮助村民支付治疗血管病医药费,1万多元捐建了爱心林,5900多元扶助大病患者胡守云。

  徐海龙不仅对脱贫户、老党员、退役军人、孤寡老人格外关注,而且注重孩子们的教育帮扶,联系派出单位团委和冰雪运动系,为井儿沟中心校捐赠了书包、体育器材和冰雪器械,促进了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端午节,工作队从经费中列支部分经费为村民定制了粽子解决了村内孤寡老人和孩子不会包粽子的困局;在“七一”建党百年华诞组织“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系列活动,慰问老党员、老干部,组织入党誓词宣誓、向国旗献礼,邀请了演出艺术团来村进行“革命史宣传和红色记忆”会演;“八一”建军节慰问退伍军人和在役军人家属;慰问孤残和异地搬迁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其购买了生活必需品,另外徐海龙还组织派出单位武术系师生到村进行社会实践,为村民传授健身、八段锦等健身方法,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时光荏苒,六年的扶贫工作,让这个贫瘠的山村,路通了、灯亮了,全村住上了新房子,脱贫户人均纯收入9000元以上,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六年间,徐海龙投入了满腔的热情和全部的精力,用行动诠释了当初的决定。六年间,徐海龙以村为家,以民为亲,孜孜以求,干事创业,勇当扶贫路上的先锋。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如期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展开,徐海龙也在思考着,谋划着,行动着,为了乡亲们更加美好生活,不断地努力干下去!

  (本报记者 邵磊)

关键词: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责任编辑:刘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