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精品稿件

践行嘱托 基层实践② | 塞罕坝的石头“开花”了

来源: 农经新闻部  
2022-08-25 11:50:00
分享:

  夏末秋初,穿行在塞罕坝的百万亩林海中,感受到的是天蓝树绿,满目青翠,凉风习习。

  在塞罕坝千层板林场马蹄坑营林区的驹子沟石质阳坡上,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三代务林人袁中伟指着一片一米多高的樟子松说,这些树是他们今年在石头缝里种出的新绿。

  初秋时节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满目青翠。高俊虎 摄

  “石质阳坡造林是世界级难题,有专家曾说,在这里种树很难活。2011年,我来到塞罕坝时,正赶上以‘林三代’为主力的塞罕坝人向10万亩土壤少、坡度陡、难存水的石质阳坡发起总攻。”袁中伟回忆说。

  袁中伟在塞罕坝千层板林场马蹄坑营林区的驹子沟石质阳坡上查看樟子松生长情况。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高航 摄

  驹子沟石质阳坡海拔1600米,坡度为30度,土层最厚的区域仅有10厘米,造林之路困难重重。经过反复试种,他们发现樟子松耐旱、耐寒,对土壤和气候的要求低,最终成为石质阳坡上造林的主要树种。

  选择好造林树种,石质阳坡造林之路才刚刚开启。

  “攻坚造林的难点主要有三方面:土层薄、水分少、种树难。”袁中伟告诉记者,石质阳坡上只有薄薄的一层土,为了保证树苗成活率,他们从别的地方运一些土盖在上面。为了保证充足的水分,他们采用覆膜技术固定水分,下雨的时候,雨水可以顺着膜流到樟子松的根部,同时,也能保证水分不蒸发出来。

  除此之外,在山坡上种树,运苗也是一大难题,只能靠骡子驮、靠人背,一趟下来,就需要一个多小时。

  塞罕坝人在石质阳坡上种植樟子松。袁中伟 摄

  树活了,怎样把山坡上这片樟子松林海守护好,袁中伟和同事们早有自己的打算。

  “其实,种树的时候我们就考虑到,这些山坡大都陡峭,抚育难度比较大,所以我们给樟子松留足了生长的空间,每亩地只种55棵,造林密度比平地少了一半。”袁中伟说。

  如今,一眼望去,塞罕坝曾经荒凉的石质阳坡已经变成常青林海,连片的樟子松郁郁葱葱。就在今年,塞罕坝林场石质阳坡造林的任务也基本完成,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取得明显成效。

  “最开始让我们在石头上种树的时候,大家是有点迟疑的,但是一想到老一辈的务林员将百万亩荒漠变成百万亩林海,我们深受鼓舞。如今,我们也在荒山上造了林,让荒山披上了新绿,石头开了花。”袁中伟骄傲地说。

  特别是最近一年,塞罕坝加快石质阳坡造林速度,完成了1700余亩的攻坚造林。

  塞罕坝机械林场。高俊虎 摄

  盛世兴林,泽被后世。今年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60周年,在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的艰苦奋斗下,塞罕坝生态效益愈加显著,森林和湿地每年涵养水源量2.84亿立方米,年释放氧气59.84万吨,年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完成碳汇交易16万吨。

  如今,“林三代”们接过前辈手中的旗帜,用青春和热血续写塞罕坝的绿色传奇,让这片绿色更持久地延续下去。

关键词:塞罕坝,阳坡,种树责任编辑:张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