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采’8年,石家庄市地下水位持续回升,在2022年度全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考核中位列第一;生态修复和补水让滹沱河恢复了生机,迎来了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青头潜鸭……”3月23日,在“中国水周”的宣传活动中,市水利局局长王勇军介绍了我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
石家庄市是资源型缺水严重地区,2015年被省政府列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市。近年来,我市坚持“节引调补蓄管”等措施,出台《石家庄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五年实施规划(2018年-2022年)》,地下水位持续回升,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藁城区种粮大户刘和宾正忙着为春灌作准备。“过去大水漫灌,现在全部采用喷灌方式进行灌溉,比传统大水漫灌能节约用水三到四成。”刘和宾说。
我市是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占水资源量60%。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压减高耗水农业种植面积,累计推广高效节水灌溉201.4万亩,推广小麦抗旱品种和节水稳产配套技术516万亩,农业节水效率不断提高。
守护一河碧水,造福一方群众。滹沱河是石家庄市的“母亲河”,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水域面积增加了约29平方千米,生态绿化面积达到约102平方千米。
“苏醒”后的滹沱河,对我市水生态环境的改善十分明显。“滹沱河沿岸的绿地和湿地的覆盖度整体提升了62.9%,形成了草地、花海、湿地、森林交错的多样化植物景观;青头潜鸭、大杓鹬、阔嘴鹬、黑翅鸢等珍稀鸟类出现在沿河的栖息地中。”滹沱河建管处负责人康文忠说。
复苏河湖生态,水量保障是基础。从2018年至今,全市河道生态补水达40.92亿立方米。这其中,离不开“南水”的有力支撑。截至目前,南水北调滹沱河倒虹吸工程累计向滹沱河实施生态补水约7.8亿立方米。据监测,补水河道70%以上的水量回补到地下,地下水资源得到有效补充。
地下水位的持续回升是我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效的最好例证。2015年至2022年底,全市地下水位平均回升9.99米;累计依法关停取水井19342眼;投入资金2300亿元,对重点用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42%;全市1060家县级以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全部建成节水型单位;全市浅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减少443.1平方千米……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的明确要求,我市将坚持不懈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为治理华北地下水‘大漏斗’贡献石家庄力量。”王勇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