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造林助力绿化攻坚,截至四月底——
河北今年已完成营造林逾二百五十二万亩
4月24日,张家口市崇礼区高家营镇南地村义务植树活动现场,200余名志愿者挥锹铲土、放苗回填、踩土浇水,栽植文冠果3000余株。张家口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武云峰介绍,今年4月,张家口大规模植树造林工程自坝下到坝上、由南到北逐步展开。今年,该市首次启动“引乔入灌”工程,年内将建设2万亩混交林。
2月12日,河北省2023年第1号总林长令签发。总林长令明确,河北今年将高质量完成营造林600万亩。截至4月底,河北今年已完成营造林252.21万亩,为计划任务的42.04%。全省共谋划206个义务植树活动项目,已有1337.9万人参加义务植树,共植树4446.9万株。
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落实总林长令部署,今年,河北各地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落实林长制,进一步明确各级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目标责任,压实市县政府科学绿化主体责任,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
积极筹措资金,各地备足良种壮苗和造林物资,科学、节俭、高质量开展造林绿化。通过竞争性评审,承德、石家庄被财政部、国家林草局确定为2023年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单位,得到了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高标准开展造林绿化有了坚实保障。
“与以往不同,河北今年对一些树种进行了明确要求。比如,省绿化委员会最近印发通知要求,居民区及周边地区,避免选用易致人过敏的树种花草。各城市建成区要高度重视杨柳飞絮问题,及时伐除主城区内老、弱、病等杨柳雌株,逐步更换成其他特色树种或杨柳雄株,确保城市景观和生态效益。”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科学选种的同时,河北各地也在科学调整树型搭配,鼓励在居民区及周边多种大树,少造小品,做到“少占地,多占天,人能进,有座位”,让群众享受到绿荫。
山区绿化攻坚也越来越有科技范儿。近日,在涉县太行山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现场,笔者看到,新近栽种的油松、侧柏大部分已经成活,昔日的万亩荒山如今成了林海花田。邯郸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邯郸太行山区山高坡陡,造林难度大,该市科学采取穴状整地、鱼鳞坑整地等模式,提高了苗木成活率,确定了“常绿+彩叶+花灌”等多种造林模型,实现了单一树种向多树种混交林转变,美观的同时增加了生态稳定性。(记者 曹智 通讯员 姚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