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昃峰博士是我母亲的主刀医生,预计术后2天就能出院,也不需要去北京复查,工人医院治疗团队的医生负责回访,并将情况反馈北京专家,随时关注母亲的恢复情况。这样一来,不仅省去了我们往来的奔波,还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北京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真好!” 5月31日,在唐山工人医院接受手术的患者家属李先生难掩内心的激动。
李先生的母亲今年70岁,最近突感胸闷、憋气,影响到日常生活,在基层医院就诊后慕名来到了工人医院心内三科。经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为持续性房颤,伴有卵圆孔未闭,需手术治疗。考虑到患者病情复杂,主治医生孙建华与学科区域协作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昃峰博士通过网络联系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手术方案:由昃峰博士作为主刀医生,在工人医院为李先生的母亲进行手术。心内三科主任张琦还介绍道,今天为患者实施常规房颤射频消融术+无水酒精化学消融Marshall静脉,这是房颤消融领域内一项新技术,可明显提高持续房颤的消融成功率,北京专家来唐指导将助推这一技术在唐山地区的顺利实施,服务更多唐山患者。
家门口看名医、医疗机构之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跨省异地结算……一项项惠民举措,让市民就医更加方便,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释放出来的健康红利。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科学谋划,创新举措,全力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不断加速与京津医疗卫生同质化发展进程。合作领域由从全面合作向专科专病领域拓展,组建专科联盟,京津唐三地医疗合作更加区域化、专业化和精准化。三级医院与京津知名医院通过医联体、专科联盟等方式开展合作,在口腔、骨科、妇产科、儿科、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中医等方面与京津优质医疗资源建立合作关系。“十三五”期间,我市二、三级医院与京津知名医院开展合作项目120多个,引进新技术、新项目200多项。
2023年,京唐两地医院深入开展合作,携手合作的步伐越来越快,好消息也越来越多——
年初,市工人医院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达成学科共建合作,加挂“学科区域协作中心”牌匾,各项合作有序开展。北大人民医院创伤外科、内分泌科、血液科、胸外科、心内科等多位知名专家到唐开展门诊、查房、手术、培训、会诊等工作。
5月,唐山市第二医院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敖英芳教授、刘忠军教授举行合作签约仪式,唐山市骨科运动康复医学高质量创新发展中心同时成立。
时隔不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和唐山市人民医院共同成立的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唐山分中心在唐山市人民医院揭牌成立。
截至目前,我市39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京津优质医疗资源签订协议85个,含北京机构27个、天津机构12个,业务培训103次、共计1181人,远程诊疗549例,派驻专家指导手术1326例,会诊585例,诊疗2645人次。共有22家医院成为京津冀检验结果互认医院,其中8家三级医院及14家县级医院通过省级专家现场审核纳入京津冀检验结果互认,基本覆盖全市所有县、市、区。互认检验项目从27项增加至43项,切实推动了我市医疗机构医学检验质量整体管理水平。
2022年,市卫健委成立了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工作专班,负责对全市医疗卫生协同工作的组织领导、指导协调。确定了工作年度目标任务为积极搭建承接首都医疗服务功能疏解转移载体和平台,引导京津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我市拓展,在此基础上推进三级医院与京津优质医疗资源开展专科领域合作项目,提升协同专科诊疗水平。
此外,我市坚持多措并举,稳步提升医疗保障服务可及性。为切实提高群众异地就医的便利度和获得感,有效破解群众“跑腿垫资”难题,我市持续优化异地就医医保直接结算政策,扩大直接结算医疗机构范围。2022年,唐山参保人在异地(含省内和省外)就医直接结算979060人次、结算医疗费用20.62亿元,外地参保人在唐山就医直接结算666041人次、结算医疗费用6.17亿元,总体费用较上年同期增长17.66% 。
今年,又一个好消息在唐山大地传播开来:京津冀就医“一个待遇”。我市参保人员可直接在京津冀已开通异地就医住院、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定点医药机构就医购药,无需备案。参保人员到京津就医,不再提高起付线,降低报销比例,实行“同级别同比例”待遇政策。直接结算范围覆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个人账户。
“听闻这个消息,真是令人高兴。”市民王先生从事销售工作,经常往来京津两地。因为患有高血压,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病情。“以前出差,每次去一个城市就需要重新备案一次,手续麻烦。” 王先生说,现在好了,往返京津两地需要看病取药时,可以直接到当地定点医药机构刷卡结算,就像在本地看病一样方便。
朴实的话语,讲述的是百姓心中的那份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未来,我市将进一步深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完善协作机制,强化督导检查,充分发挥京津优质医疗资源优势,以及医疗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的引领作用,开展全面学科共建合作,让更多京津冀医疗协同红利惠及唐山百姓。(记者 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