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为撬动金融活水精准浇灌“三农”,近年来,沽源县立足独特的自然资源,按照“政府兜底、银行自主、保险保障、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创新金融产品,强化支持措施,完善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金融支持本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之路,打通农业融资“最先一公里”。
针对农户缺钱“不好贷”的问题,政府搭台增信。统一领导周密部署,成立由政府县长任组长,8个部门、14个乡镇和农商银行一把手为成员的金融支持特色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沽源县“农业特色产业贷”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全面细化工作举措,多渠道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
该县成功举办了张家口市“万人共富工程”启动暨“农业特色产业贷”授信仪式,在县内外积累了一大批长期稳定的信贷客户。政银联动降槛降息,针对当地燕麦、藜麦和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专门开发了“农业特色产业贷”系列定制化产品,利率比同类贷款低1-2个百分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不局限于传统保证、抵押的担保方式,合理使用公证抵押,创新使用存货、应收账款质押和农业设施等担保方式发放贷款,有效降低了企业和农户贷款门槛及融资成本。
该县根据贷款用途、生产销售周期和贷款对象的还款能力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授信资质,最长期限可达3年,授信到期后不用再走审核程序,当日即可完成重新授信,实现了“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极大方便了受贷客户,激发了广大种植农户和农业企业的贷款热情,有效支持了乡村产业振兴。
针对银行有钱“不愿贷”的问题,提供兜底保障。当前,部分地方银行机构客户调查成本和贷款不良风险均有所提高,银行一定程度上存在“惜贷畏贷”现象。为有效降低银行调查成本,沽源县明确由乡村两级承担调查摸底贷款需求工作,通过宣传信贷产品,广泛收集需求,开展综合评议,做好首轮客户筛选和推荐,最终汇总至县农业农村局,统一向银行推荐符合“农业特色产业贷”条件的客户。目前,各类产业贷项目中,81.2%来自推荐资料库。
同时,精准支持强化监管,实行企业和农户分别承贷,贷款自用,坚决杜绝“户贷企用、企贷户用”现象发生。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种植户签订产购合同,实现以需定产、以销定购。县农业农村局监督担保基金使用情况,按规定在贷款担保基金专户留足资金,有效对接农业经济实体信息网络系统与银行贷款管理系统,全面提升贷款、保险、统计和考核工作效率,有效杜绝贷款不规范等问题,大幅降低了银行管理成本。
“农业特色产业贷”项目实施以来,未发生一例贷款逾期现象。但风险必须考虑在前,如出现还款逾期,由银行向贷款对象发出贷款催收、追缴通知,贷款逾期超过90天的,由法院、公安局等部门组成清收小组,依法依规进行清收。所有法定程序处置后仍无法清收的,经清收小组认定,贷款损失部分由银行、担保基金按4∶6的比例共同分担,极大提高了合作银行的积极性。
针对银行有钱“不敢贷”的问题,政府担保授信。农业融资往往缺少抵押物或有效担保,贷款户抵御风险能力低,这是银行面对企业和农户融资需求“不敢贷”的主要原因。为此,沽源县政府专户出资担保,指定河北沽源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为合作银行,充分发挥县级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县政府委托县农业农村局在合作银行开立担保基金专户,设立1000万元农业特色产业贷款担保基金,将担保基金一次性存入专户,按照1:6比例放大贷款,解决了合作银行的后顾之忧。
此外,绑定保险综合保障,该县积极推进“保险+”产业运行新模式,确定燕赵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合作保险公司,引导合作保险公司在原有险种基础上,不断开发燕麦、万寿菊、藜麦、金莲花等特色农业新险种,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在种养业生产中因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疫病等所造成的财产损失,保险公司依照约定承担保险责任,提高定损赔付效率,最大限度保障贷款客户的经济收益,从而保障银行信贷资金得以按期归留并不断增值。
截至目前,沽源县“农业特色产业贷”项目已累计发放4700万元。在该项目模式的带动下,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农业农村,各银行农业产业贷款稳步增加,金融赋能农业产业发展,全面打通了融资“最先一公里”。(沽源县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