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日前,强降雨袭击河北省。截至7月31日8时,石家庄市井陉县平均降雨量438.6毫米,最大降雨点降雨量达到695.6毫米。
在这场罕见的暴雨中,井陉县却做到了无伤亡、无决口、无溃坝,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三个“0”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深入一线走访调查。
8月6日15时,记者来到微水镇南河头村。站在堤坝上,只见冶河水早已恢复了往日平静,就在几天前,这里还曾有滔滔洪水奔流而过。
“你看那边,那条黑色的线就是洪水到来时的最高水位。”顺着井陉县副县长孙利北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对岸一条清晰的印记,离堤坝顶还有近一米距离。堤坝上,除了石笼上偶有被冲掉的石块,几乎没见损毁。而2016年7月那场洪水,也是记者所在的这个位置,水不仅没过了堤坝,还漫到路上齐膝深。
暴雨袭来,最先经受考验的是堤坝。
7月30日,随着雨势越来越大,平日里温顺的冶河,咆哮着奔流而下,形势万分危急。
那一天,井陉县防汛抗旱指挥部里,每个人的心都紧绷着——
冶河上游的甘陶河,最大行洪能力不到2200立方米/秒,而来水流量已达到3500立方米/秒,能不能挺过去?
滴答,滴答,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直到24时,最后一个乡镇报告洪水平稳通过,大家才深深松了一口气:终于顶住了!
在孙利北看来,能顺利挺过这一关,根本的原因,是县里把河道治理作为“看不见”的民生工程,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手笔投入、高标准建设,打牢了防洪根基。
时间倒回到2021年。那时候,听说县里要拿12.2亿元治理河道,不少人反对:一个山区县,财政底子本来就薄,为啥投在这“看不见”的河上边?
这笔钱,对井陉来说确实不是小数目,2022年政府支出58亿元,仅河道治理一项就要占到五分之一。
但历经1996年、2016年两次山洪,县委、县政府态度十分坚定:一定要把河治好,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于是,一场河道治理工程有力有序展开。
两年来,先后实施冶河综合治理一期、二期项目,共疏浚河道21.9公里,平均下挖河床3米,新建护坡19.68公里,拆除违建174处,清理生活垃圾不计其数,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不仅如此,小作河、绵河、甘陶河,县里的主要河流都进行了治理。
这么大的工程量,治理效果怎么样?
实践是最好的证明:以威州镇这个鱼米之乡为例,2016年540亩渔场全部淹没,大量农田和房屋毁于一旦,今年仅淹没几亩鱼池,沿途无一村进水。从全县来看,无一伤亡、无一决口、无一溃坝。
“在这场暴雨中,能做到无人员伤亡,还得益于我们把困难想在了前面、把准备工作做得充分细致。”井陉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县应急管理局局长梁吉军认为。
入汛以来,井陉县提前分级摸底,做好基础台账,在17个乡镇、321个行政村进行了应急转移避险演练,并准备好了54个集中安置点和县城文化中心应急避难场所,提前组织5359名群众转移避险,保证了全县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东柏山村是秀林镇地势最低的一个村,全村265户、960口人。
“我们村紧挨着甘陶河东岸,那晚河里水流量越来越大,太吓人了。”回忆起7月30日那个暴雨肆虐的夜晚,东柏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志军依然心有余悸。
好在,已经在7月28日强降雨来之前,就把紧邻河道居住的13户、27人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即便是这样,县里还是不放心,驻乡镇县领导和镇党委书记两人30日傍晚就住进了村里,把十多名村干部、党员分成3个组,分片包户,做好了第二轮转移预案。”张志军回忆说。
当晚20时,上级指令传来,甘陶河上游水库泄洪流量将达到2300立方米/秒。
宁可信其大,不可信其小,必须转移临近河边的群众。于是,村里立即启动第二轮转移预案,对临河第二排至第四排的34户、67人实施转移。
3个转移小组迅速冲进雨中,挨家挨户帮助群众转移。“80多岁的张同锁腿脚不方便,不想走,他觉得家住在第三排,不会有危险。”张志军说,得知情况后,他们做通家人工作,一起把老人背到了安置点。
“县里科学研判、有效应对,保障了乡亲们的生命安全。如今,干群同心重建家园,我们更加充满信心。”张志军说。(河北日报记者 周洁 董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