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夏已至,收到了万勇先生签名的《品读正定》一书。尽管这本书的内容和篇章结构在出书前我已经先睹为快,但拿到的时候,还是禁不住为她优美的印刷精致的排版还有那一张张或彩色或黑白的图片而赞叹。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图书,就好比盛夏酷暑中一盘冰镇西瓜或者一杯凉白开,让人阅后大有畅快之感。
《品读正定》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她是万勇先生继《品读石家庄》《品读西柏坡》后,第三本品读系列的大作。和前两部“品读”一样,读完总想着写点什么,《品读正定》,我想说三句话。
第一:我要收回一句话。
2011年,万勇同志担任中共石家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我跟他一起合作拍摄文献纪录片《正定》(央视纪录频道播出更名为《古郡传奇》)。在导演阐述中,我把标题定为《告诉正定人不一定知道的正定》,片子完成播出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少人说我实现了导演阐述中的目标。万勇部长也对我们考证并拍摄到的几处历史细节赞赏有加,我为此小小得意了一阵子。十多年后,我手捧他的新作《品读正定》细读,惭愧之心顿生。因为这本书才真正告诉了我们一个你所不知道的正定。
这得益于作者长期写作练就的抽丝剥茧般逻辑推理和史实归纳的功底。在《品读正定》一书中,这样的史学功底常常以令人拍案叫绝的惊叹呈现于眼前。概括起来讲,大致有如下三种表现。
表现一,敢于挑战约定俗成的一些历史结论。比如关于“三关雄镇河朔要冲”提法中,三关到底指的是哪三关?过去最时兴的一种提法,就是将正定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以至于我们拍摄的纪录片《正定》,也延续了这种结论。这次在书中,作者用权威史书佐证,引历代府志记载,从“关”与“镇”的概念入手,一点点引领读者得出结论:真定府当时雄镇的三关,乃指倒马、龙泉、故关三关。比如关于正定名人赵子龙。从古至今,人们赞颂赵云的完美,皆用“忠勇仁义”四个字来概括,可谓是约定俗成深入人心。但本书中作者专门设置了“再识赵子龙”的章节,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从戏曲传说到追授谥号,从影视动画到名人争抢,作者旁征博引删繁就简,一点点还原了历史上赵子龙的真面目:忠勇智谦。
表现二,敢于探寻销声匿迹的一些历史真相。比如关于宋太宗敕建龙兴寺(隆兴寺),后人的兴趣点大都集中在了当年陪同宋太宗的一位名叫可俦的僧人讲述的一个故事,即被毁铜佛莲花座上发现有“遇显即毁,遇宋则兴”八个字。史书记载都在说,是这个故事让宋太祖龙颜大悦,随下旨在城东龙兴寺(今隆兴寺)重铸铜佛,并建大悲阁为铜佛遮蔽风雨。这看似可信的历史真相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社会学政治学的内涵,作者不照抄照搬已有的历史结论,从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更宽的历史视角,从治国理政的广义和高度,提出了“遇宋兴,遇真定兴?”的史学话题:究竟是真定遇到宋王朝则兴旺,还是宋王朝遇到了真定则兴旺起来?答案是双赢的局面。
比如关于“寻觅潭园”。究竟潭园建于何年?建在何处?美在何处?消失在什么时间?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描述潭园的诗句?作者从受众的视角出发,用通俗设问的方式,带着你去寻觅“潭园之初,潭园之美,潭园之殇,潭园之余波”,在千年历史的诗画意境中再游“潭园”,自然多了一番与消失了的“潭园”对话的情趣。
表现三,敢于填补鲜为人知的一些历史空缺。在“梁家那些事”章节中,作者先是跟其他史学者一样,毫不吝啬地把笔墨倾注在了跨越明清两个朝代,前后200多年长盛不衰人才辈出的梁氏家族身上。但与以往的史料著作不同的是,作者没有在叙述完梁家的两个标志性人物,官至明朝的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的梁梦龙,和任过清代的户、刑、礼、兵四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的梁清标就戛然而止,而是把未能科举入仕,官职名气远不如自己的爷爷梁梦龙和堂侄梁清标显赫的梁维枢,专设一节叙述。把这位活得洒脱、活得侠义、活得刚正不阿,活出了梁家精气神的梁氏子弟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拍案叫绝。在该书出版之前,我有幸读过几个章节,犹记得看完梁维枢的几个片段细节,意犹未尽地给作者打去电话,说这个人物让人看的心潮澎湃,强烈建议把他再放大一些去写去品。
正定是中国北方的佛教重镇,本书专设一章“晨钟暮鼓—古殿悠悠径有苔”来叙述佛教文化。而写正定的佛教,就绕不开两位高僧大德,一位是天下临济宗风的创始者镇州义玄,一位是开赵州门风、号称古佛的赵州从谂。在“聆听临济喝”这一章节中,作者不仅详写了二位高僧“当头棒喝”和“禅茶一味”的不同门风,不仅总结了两大门风“慈悲的与智慧的”的异同,而且饶有兴趣地专设一节,开始探究两位老和尚之间的辈分关系。正定和赵县,我都和万勇同志合作拍摄过各五集的纪录片《古郡传奇》和《天下赵州》。在拍摄这两部片子的时候,我和创作团队都一直想搞清楚一个历史细节,就是正定的义玄禅师与赵州的从谂禅师,究竟二人之间有没有关系?又是什么关系?带着这个看似简单的话题,我们查过史料,询问过专家,也跟几位出家师父请教过,但一直没有得出过明确的结论,所以只好放弃了这一细节的考究。
在《品读正定》一书中,作者对此也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在寻思,两位名师法出何门,禅风如何,近在咫尺,相互有什么关联?他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各是什么?
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做这样一个比较,我们不妨试探一下。
追根溯源,临济义玄与赵州从谂同出一个法门,祖师都是禅宗六祖慧能。且看传续。六祖慧能之后,禅宗分南岳、青原两支,临济义玄、赵州从谂同属南岳分支。传承顺序为南岳怀让——马祖道一,之后又分南泉普愿和百丈怀海两支。南泉普愿直接为师于从谂,而百丈怀海传授予黄檗希运,后者即是临济义玄的开悟师父。
这样说来,从谂是六祖慧能的四世传人;义玄则是慧能的五世传人。赵州与黄檗是同一辈分的,义玄遵从谂一声“师叔”。
这不足二百字的推论过程,两位高僧的辈分清晰明了,但这看似简单到甚至算不上学术考证的背后,恰恰是作者扎实的史学功底、严谨的学术作风、娴熟的逻辑思维定势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作者实现了从一位领导干部到历史文化学者的华丽转身。
第二:我要赞叹一句话:作者独具特色的品读风格已经形成。
纵览作者的《品读石家庄》《品读西柏坡》《品读正定》,这“品读三部曲”一路走来,有一种创作风格清晰可见:以历史年轮为经线提炼主题,以历史人物的命运走向为纬线吸引人,以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为重点打动人,以历史的反思与哲辩启迪人。优美的文字,动人的故事,深刻的思辨,三位一体形成了作者独有的品读体风格。
32万字,历时两年,相比于前两部“品读”作品,《品读正定》是耗时最长的一部,作者在后记中用四个字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感受:敬畏之心。
正定的确是一座值得人敬畏的城市。她历史底蕴深厚,史料繁多,时间跨越几千年,空间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建筑、交通、宗教、民俗、自然、地理等诸多门类,不夸张地说,就是一部小百科全书。
3000年城市的年轮,2700多年方国都城的历史,2200多年立郡的历史,上溯1700多年,三国魏时至“中华民国”之初,正定先后是郡、州、军、府、路、巡抚的治所,牢牢占据着河北中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正定是一座拥有不同寻常的精神气质和特有的文化魅力的千年古城。她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发展的地方;是贡献了杰出中华文明成果的地方;是诞生了100多位重要历史人物的地方;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标杆。
单纯罗列历史上辉煌的正定已属不易,在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中夹叙夹议,写出耐读的吸引人的正定难,在大量历史素材基础上品读出精神特质与人文精神独具的正定更难,写出令人深思让人眼前一亮的正定难上加难。
因为要真正认识正定,需要有宏大的历史观,有宽广的格局和视野,有深邃的思辨和解读,不如此不足以洞察全貌,不如此不足以让读者共情共鸣。
令人赞叹的是,《品读正定》从多视角叙述,纵览正定数千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全景式展现了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浓墨重彩地描述了一大批文学大家、科技巨匠、英雄豪杰,以及芸芸众生的历史人文故事,全面展示了一座历史名城的文化瑰宝以及千古之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寓于历史、寓于人物、寓于历史与人物的结合中,让读者在历史故事中感受正定的人文精神与魅力,堪称是一本发人深省、值得回味的精神读物。尤其是作者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独特品读,成为本书的点睛之笔。
比如关于颜杲卿大骂叛贼安禄山,至死不绝口以身殉志的壮举,作者是这样品读的:“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赞曰:这一骂,振奋久被压抑的正气,挫折正在嚣张的邪风,出于忠义人口中的骂,是具有巨大威力的。” 我以为,这个巨大的威力在于,为后人留下了在国家危难之际何去何从的样板,为所有中华人上了坚贞气节的生动一课,奏响了一曲震撼力极强的正气歌。
它包含着对国家、民族的大爱精神。它包含着充满阳刚之气的大无畏精神。它包含着以身殉志、视死如归的伟烈精神。
而所有这些精神,恰恰又是现代社会缺少、需要强化恶补的。那些唯利是图、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些装腔作势、毫无血性的“娘炮”,在这些英雄面前,是何等的猥琐不堪,苍白无力,令人不齿!
比如关于梁维枢,其恩师杨涟为人正直磊落,东林党争之时,杨涟却遭诬陷被捕后押解北上,路过真定,提前写信给梁维枢,告知不必公开露面。但当杨涟囚车过真定时,梁维枢全然不顾身家安危,不管解差横眉冷对,骑驴趋前探望,全程护送出城。
就在梁维枢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立起来之际,作者的品读也一气呵成:“梁维枢活得洒脱,活得侠义,活出了梁家的精气神。我们甚至感觉,如果没有梁维枢,一门望族的梁家似乎少了些什么。少了什么?那就是人容易缺乏、最需要补足的‘骨气’!”
以史为鉴,我们可以做不到鲁迅先生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可以做不到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可以做不到朱自清先生面对贫困,“不吃嗟来之食”的勇气,但一定要在国家、民族大义面前,保持起码的尊严,危难时刻不在自己母亲、师长、挚友的身上“插刀子”,像梁公维枢先生那样有一点“骨气”!
关于“经世济民”、关于“千古之美”、关于“涓涓文脉”、关于“感念民心”,书中这样独具人文气质和精神追求的品读体风格比比皆是。而这恰恰就是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他写作风格成熟的标志,更是他坚持这样的创作方向的回报:“重要的是品读。品读不是全面记录历史,不是复述故事,而是要透过历史的大幕,采撷波澜壮阔中令人铭记的这一时刻,抓取大千气象里让人怦然心动的那一瞬间,品出这一方的与众不同,读出她的内涵与气质,甚至品读出她的魂魄,品读出她的神貌。”
第三:我要期盼一句话。期待作者勤耕不辍,写出更多耐读耐品的文学佳作。
太行山水,燕赵风骨。河北大地,古城、古村、古寺、古塔、古桥、古人,值得品读的历史和文化,举不胜举。作者有了五年完成三部品读大书的积淀,运用史料的手法炉火纯青,夹叙夹议的文风引人入胜,品读兼顾的风格成熟老练,这样的品读系列应该继续写下去。
期盼作者品读体新作早日问世。我愿一路同行,当一个忠实的阅读者、参与者。
盛夏里多喝几杯凉白开,酣畅淋漓,岂不快哉!
(作者 郭西昌 系知名纪录片导演、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