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专题库

“双争”光荣榜丨马志英:“老马”退而不休 续写奉献故事

来源: 长城网  
2023-10-13 16:23:25
分享:

  马志英,男,1947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邢台市信都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退休干部。为了传承红色基因,退休后的他,回到老家浆水镇坡子峪村建起了村级党史馆。他以党史馆为基地讲党史,引导广大青少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多年来,他为了给果树增产、农民增收,无怨无悔地上山下乡,对果农进行技术指导,被太行山果农称为“保姆”。先后荣获“全省长期关心下一代工作”“邢台好人”“邢台市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史宣讲员”等荣誉称号。

  太行山里的果农保姆“老马”

  “大家看,这棵板栗树的三根枝杈中,我们需要剪掉这两根,留下其中一根,这样产量会更高。”马志英一边拿着剪刀修剪着板栗树,一边对着录像设备讲解。接下来,这条视频将会发布到短视频平台,供更多的果农参考学习。

  今年75岁的马志英是邢台市信都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一位退休干部。无论是在岗时还是退休后,他一直致力于为果农们传授果树管理和修剪技术。

  果树是邢台市信都区太行深山区的经济支柱产业。1989年,为了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当时担任浆水镇坡子峪村党支部书记的马志英开始义务为村里的果农们讲授果树管理和修剪技术。从田间地头,到果园树下,都有他指导果农修剪板栗、苹果、核桃等果树的身影。30多年的时间里,他骑着摩托车走遍了太行山区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义务讲解2000多场,受众达40余万人次。如今,马志英将自己掌握的果树管理和修剪技术拍成培训视频,通过网络,带动更多的果农学习实用知识。

  “最开始,我没想过用网络推广果树管理和修剪技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产生了这个念头。”马志英说,2022年7月,他到信都区浆水镇的李官庄村、清沙坪村和坡子峪村,义务为当地的果农讲解秋剪技术。为了能保证在8月份顺利完成秋剪工作,马志英需要在一周时间内教会全部果农。不少果农担心自己掌握得不好,干脆掏出手机,将马志英在果树下培训的过程录了下来。有一位果农还将自己拍的视频发布到某短视频平台。没想到,这条视频的单日点击量竟然达到2万多人次。跟每次只能培训几十位果农相比,上万的播放量让马志英十分惊喜,他决定自己动手拍视频。马志英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人气越来越高,不少果农还会催着他更新视频,这让他备受鼓舞。

  “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总是三天两头就往这太行山里钻,教我们这些果农如何管果树。十年来,他从未间断,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随地为我们果农解答疑问。老马就是我们的‘保姆’。”果农候文英说。

  村史馆里的红色宣讲员“老马”

  “老马”的老家在信都区浆水镇坡子峪村。该村地处太行深山区,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抗日军政大学(以下简称:抗大)的重要驻地之一。2019年回到老家坡子峪村的马志英挖掘红色资源,为村里办起了党史村史馆。

  筹建村级党史馆,一切从零开始,说来容易,办着难。首先是场地和房子问题。没有房子,在村干部大力支持下,找了三座房子共11间,进行整修,解决了3个展室的难题。马志英又找到有关住户协调找到二座房子,5个展室的场地问题得以解决。其次是资料图片问题。没有第一手资料,他就翻阅翔实的历史资料、大量的事实材料,并找到村庄有关知情人士,通过他们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进一步完善材料,争取文史资料内容更丰富、语言更生动,让村史村事成为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再次是费用和资金问题。村里资金困难,他就与村干部一起有关部门和领导争取资金,使办馆经费逐步到位,一一落实。

  村史馆建成后,他又自告奋勇成了坡子峪村党史、村史馆义务讲解员。目前党史村史馆已形成规模,前来参观学习的机关干部、青少年学生、旅游人员络绎不绝。

  红歌合唱队队长“老马”

  在信都区坡子峪村有一支红歌合唱队,队员现有26人,年龄最大76岁,队员中有老党员10人、老干部7人、老教师3人、群众6人。马志英是合唱队队长。队长“老马”一直为合唱队默默奉献,亲自谋划,亲自参加指导、组织排练。合唱队队员大都是退休人员,有的住在市区,只要是党员活动、村内活动,他们都积极参加,不管刮风下雨,都是一如既往、从不间断。

  合唱队大胆创新尝试新颖,自编自导、精心策划、刻苦训练,每年新花样、每年新亮点。2021年在建党百年之际,利用村内戏台,组织开展了文艺演出活动,观看人数达500多人。合唱队以舞蹈、合唱、表演等形式演出,演唱内容丰富多彩,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也极大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双争”光荣榜,退休干部责任编辑:张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