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闫思宇以清新活泼的风格出镜《村里来了“灵芝兄弟”》节目。白云截图
阅读提示
新闻怎么做才好看?好看不好看谁说了算?怎么做才能让老百姓爱看?
长城新媒体集团联合河北广播电视台打造的《百姓看联播》,在过去一年时间里,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上述问题。
一年里,这群新闻人推出了367期节目,播发了1748条短视频,收获点赞、转发、评论数超475万,微博#百姓看联播#主话题阅读量5246万,累计浏览量超10个亿。
这个节目到底是怎么制作运转的?
2022年12月30日,一支《百姓看联播》小分队通宵奋战完成工作后,在办公室合影。受访者供图
一群24小时在线的新闻人
10月19日21时32分,长城新媒体集团社会新闻部记者李皓在“长城联播工作交流群”里上报,第五条《百姓看联播》——《秋招送岗民企专场》已上传至冀云后台等待审核。
这么早“收工”,甄智力有些不适应。一年多养成的生物钟让她睡不着,她干脆又把片子校审了一遍。
甄智力是社会新闻部副主任,也是本部门《百姓看联播》的第一道把关人。“节目刚上线的头几个月,完成制作经常会到凌晨两三点,即使躺下了脑子里也会一再闪过节目的各个画面,五六点爬起来再审一遍,字幕、音乐、画面、格式……所有的细节再核准,七点半推送前再审一遍。”
《百姓看联播》节目,是将每天的《河北新闻联播》用百姓视角、百姓态度进行融媒体二次表达。因此,采制工作集中在每天19时到次日7时30分之间。
“这对于编辑记者来说,不只是时间紧的挑战。”《百姓看联播》编辑部主任赵永刚说。
位于长城新媒体集团13楼的社会新闻部,办公室内靠近墙根的是一溜折叠床,几乎人手一张。部门的人没有午睡习惯,这都是为夜晚加班而备的。“加班不怕,怕的是联系不到采访对象。”记者闫思宇有感而发。
2022年12月30日凌晨,一支《百姓看联播》小分队讨论如何剪辑刚拍摄回来的素材。受访者供图
她撰写的《高伟栋:山里走出的“煎饼侠”》文案审核通过时,已经是1月5日凌晨,这条《百姓看联播》是“倒炝锅”——先确定了选题再出文案,压力来自联系不到采访对象。“采访不到当事人,就无法写文案,文案定不了,后面找素材、出镜、配音、海报制作都无法开展。”闫思宇说,“但凡不是大晚上,我就追到采访对象办公地点去‘堵’人了。”
但有时,即使和采访对象面对面,夜间进行采访也很难。
财经新闻部记者袁立鹏有19年的从业经验,见过不少大场面。但凌晨3时进入现场拍摄,在他的职业经历中,也不多见。
2022年12月29日,袁立鹏接到了国能河北定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三期扩建项目开工选题,文案定稿是20时左右。“拍到和文案对应的画面,这条片子才好看。但是进入厂区要经过审批,大晚上不好找人,也不好走程序。”袁立鹏反复给电厂宣传部门负责人打电话,最终在次日1时搞定。
2022年12月29日,袁立鹏和同事们凌晨拍摄国能河北定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袁立鹏供图
“撂了电话我们就往厂区赶,补光的、拍摄的、出镜的,每个人都在抢时间。”袁立鹏回忆,接受采访的厂方工作人员感慨,头一回见记者凌晨来拍摄。录制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主播贾宏博冻得说话都有些不利索。
3时拍完,6时剪完。30分钟改完,30分钟审校。7时30分推送完,袁立鹏顿觉累瘫。
截至10月20日,“长城联播工作交流群”已有340人。群里不成文的规定之一——电话24小时开机,人随叫随到。
3月27日深夜,正在雄安新区出差的郭宇翔睡梦中被叫醒。“有一条片子被毙了,我要在天亮前连出镜带录音加剪辑,完成一条《驼梁的华北豹胖了》。”郭宇翔是融媒体制作部的记者,也是《百姓看联播》“大头哥”IP原型,很多观众喜欢他经过专业训练又相对松弛的声音。鲜为人知的是,小伙子能写能拍能播能录还能剪。
也是因为全能,急活儿很容易找上他。起床、冷水洗脸,打开电脑,输入驼梁、华北豹、胖三个关键词,找素材、看文案。顺便看一眼,留给他的时间还有多少。
3月28日凌晨3时,第一次审核意见返回来,画面中的华北豹看起来不够“胖”,改。3时30分,第二次修改意见返回来,再改……
“按时完成了吗?”
“必须啊。7时30分终审,没余地。”郭宇翔笑。
一套竞相奔跑的运转机制
10月18日9时22分,赵永刚把当天河北广播电视台拟播出的串联单预排发到工作群。
6分钟后,石家庄记者站、评论部、融媒体制作部等部门就带着各自准备的题目“打擂”来了——《在农家小院干幸福事业》《了解这些,你将爱上网球》《来石家庄看顶级网球赛》……
这不是一拍脑门的选题上报。
“要围绕省委中心工作,结合部门最近采访的素材,对照《河北新闻联播》串联单预排,有针对性地去策划和报送。”时政新闻部、融媒体制作部主任曹朝阳介绍,各部门确定题目后会认真准备文案去“竞标”,使出浑身解数争取挤进每天5条的发稿目录中。
推动激烈竞争的是考核。
赵永刚介绍:“每个部门每月都有要完成的播发任务,完成率占部门奖金的30%。”每天18时30分到19时,长城新媒体集团18楼,从集团领导到各部门主任要认真收看当天的《河北新闻联播》,之后会在会议室里讨论当天的拟发稿题目。“最后结合《河北新闻联播》播出内容,从各部门报送的题目及文案中确定发稿目录。”
众筹题目加海选定稿机制,是《百姓看联播》栏目组从2022年5月开始的试制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来的。
10月22日,《百姓看联播》“千人点题点评团”座谈会现场,网友们踊跃发言。白云摄
最初,《百姓看联播》也按照口线、部门等设定时政、社会、百姓服务等板块,一条题目安排几个部门同题操作,最后大家点评,有时还邀请观众点评。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指定某个部门去做,有熟悉口线、落实快等优势,但也存在惯性思维、缺乏创造力等不足,后来干脆打破条框,所有部门投标,谁优谁上。
“这会促使那些屡投不中的部门下功夫琢磨选题和文案,提高他们对新闻的判断。”赵永刚坦言。
甄智力对10月18日上报的《秋招送岗民企专场》比较有把握,“这是10月17日的《河北新闻联播》内容之一,新闻所涉及的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由部里的记者负责对接。我们素材很多,竞争力很强。”其实,她还是有点担心,《百姓看联播》栏目对时效性要求很高,题目最多能顺延一天,这促使所有采编人员都动起来、快起来。
快,也要保证准确,这需要一些保障机制。
《百姓看联播》编辑部记者张笑宇的电脑里,有一个叫百人专家团的表格,里面收录着全省乃至全国各行业的百余名专家学者,有研究经济的,有研究法律的,有搞地质的,有擅长化工的,这些专家被分门别类标注好电话和单位。“都是各部门报上来的,以前这类信息都是部门的‘私产’,我们建立这个专家团,就是为了方便更多记者在紧急采访时,请对应的专家为我们把关。”
专家团的名单还在不断增加,效果很好。
今年,记者烟成群先后撰写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上新!》《组“队”建“群” 注会“天团”来了》等文案,请专家就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从政策解读到实际应用进行分析说明,“反馈还不错。”
保障机制不只包括服务,也包含约束。
8月,《百姓看联播》节目制作规范出台,对节目拍摄制作、视频编辑、资料镜头使用等进行了规定,也对颜色、字号、logo(标识)、语言、画质等诸多细节进行了规范。
“这些也都是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出来的,为了让不同部门制作的节目更具一致性。”赵永刚说,尤其要打造《百姓看联播》独特的风格。
一场为了百姓的脱胎换骨
没有了吹爆的主播头,也没有了站立的“丁”字脚——闫思宇用了6年时间成为出镜主持人,但在进入《百姓看联播》节目组后,却用了1年时间“去主持人化”。
“现在出镜,我化淡妆,不专门打理头发,从规矩的站立姿势换成坐着说话,端着的表情松下来,语气也没了播音腔。”她掰着手指头细数这一年的变化,“每次稿件都先念给家人听,他们听懂了,才敢拿出去。”
闫思宇是《百姓看联播》节目打造的《思宇讲故事》IP主播,在9月25日播出的《村里来了“灵芝兄弟”》中,她朴素的主播形象,比一般主持人更快的语速,比过去更口语化的解说,都让这期节目看起来更清新自然,也更贴近老百姓。
贴近还不够,还得足够近,要搞清楚百姓想看什么,就得问百姓。
10月19日18时40分,张笑宇紧盯着正在播出的《河北新闻联播》,边看边记下每一条新闻的标题,节目一结束,她要制成“《百姓看联播》节目千人点题点评团10月19日问卷”,发到集团联络员群,再由联络员在各自的网友群发放。
在问卷中,网友根据自己所需,从当日播出的13条联播新闻中投选3—6项“你最想了解的10月19日《河北新闻联播》条目”。“千人团来自各行各业,这种方法投出来的关注点,一定程度上能代表百姓视角。”赵永刚认为。
有人形容,这档节目的制作对于采编人员来说是一次脱胎换骨。袁立鹏深以为然。
就是那一次,袁立鹏坐在国能河北定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里,看着企业各环节负责人聊完一位出去一位,心里快速盘算着:“环保技术很先进,但不是最先进的,有些技术其他电厂也在这么干,电厂三期上马和老百姓关联点在哪儿?”
按照以往思路做这个题目,就是出点口播,拍几个镜头,点一下电厂要上马这个“是什么”,片子也不是不能播。但现在,要让老百姓看得懂、爱看,从采访就得掘地三尺。直到最后时刻,袁立鹏听到了“超超临界”这个曾被外国垄断,如今国内有了重大突破的专业名词。“简单说就是用最少的煤发最多的电。”
新闻点找到了,可关联点在哪儿?
袁立鹏又请技术人员对专业数据进行类比换算。“一度电耗费煤270克,相当于5个鸡蛋”“一户一天2度电,可以够2739万户用一年”,这就把枯燥数字和老百姓的生活建起了关联。
“2分钟的视频,一天一夜的工作。说实话,很久没那么用心用力去做一条新闻了,结束后很累,也很兴奋。每一个职业新闻人都想拿出被认可的作品,但工作久了,会忘了为什么出发。”时隔近10个月,袁立鹏清楚记得,那天完成作品推送,和小伙伴们用一顿油条豆浆进行庆祝的时刻。
转了采访思路,文风也得要跟上。
《百姓看联播》试制初期,文案总是通不过,很多记者感觉不会写稿了。大而全的不过关、没细节的不过关、语言太官方的不过关。
“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修改为“日子过得越来越乐呵”,“我省”改成“咱们省”,“几月几日”改成“几月几号”……张笑宇感慨,“几乎把骨头敲碎了重新长。”
一条文案只有500字左右,但从初稿到定稿,往往要经过七八轮修改。“有一次,领导审核后把一个文案全盘推翻,就勾出其中一个关键词,让我们围绕这个词重写。”曹朝阳说,部门经常推敲一句话是不是要浓缩,某个字是不是可以去掉,“一条好的《百姓看联播》应该能让老百姓不看视频不看字幕,光是听,就能听懂、爱听。”
从看懂到听懂,是新闻制作对传播环境的适应,也需要新技术的赋能。
技术研发部主任陈曦从后台发现一个有趣的数据:7—10月的《百姓看联播》数据统计中,阅读量排名第一的,完播率居然倒数第一。“这说明这条新闻的标题很吸引人,读者被标题吸引点开了视频,但内容没有留住人。”
陈曦说,完播率指的是用户点开视频看完的比例,是他们部门自主开发的。这个数据供采编部门对新闻产品的标题、内容进行评估。“现在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技术应用对传播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截至目前,《百姓看联播》的应用后台已经进行了五六次改版升级,陈曦还会经常听听采编部门的使用意见,回来修改。比如近期增加了购物功能,“有的技术很炫,但未必适合。我们选择用滑动实现飞卡阅读体验,简单明了,也是关注到这档节目的受众是老百姓。”陈曦说。(文/白云)
相关
《百姓看联播》,看到了什么
“《0.01毫米!超薄玻璃上新》有600多万的浏览量,我作为秦皇岛人,头一回知道秦皇岛产的玻璃能装到天舟六号飞船上,也记住了三块特种玻璃的厚度只有0.03毫米,摞起来不足一张A4纸厚。”
“以后视频能不能下载?咱们的很多科普视频特别好,一些素材我经常拿到课堂上给学生们放,开拓孩子们的视野。”
……
10月22日上午,长城新媒体集团组织的《百姓看联播》“千人点题点评团”网友座谈会上,来自全省各地的13名网友代表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从观众视角聊了聊他们眼里的《百姓看联播》。
“确实和以前的新闻不一样,上到政策下到现象,想的和咱老百姓想的一样,好玩的、有用的,能说到咱老百姓心里去。”
……
有用、有益、有效果,网友代表们这么认为。
这一年,《百姓看联播》的后台数据和网友代表们的观点对得上:367期节目,1748条短视频,累计浏览量超10亿。
这说明,这档节目经过扎实、反复的改革尝试,在提高新闻传播实效上,有了质的改变。
传播力上,《思宇讲故事》主播和“大头哥”本尊,有了粉丝,“网红记者”IP人设初显成效。《百姓看联播》打造的《守一词典》《大鹏探探探》等特色鲜明的子栏目,流量明显增加。
影响力上,《百姓看联播》编辑部印制了《选题策划示例》《参阅作品集》等经验总结小册子,力求将制作百姓爱看、看得懂的新闻的工作方法全省推广。
“我们是受益单位之一。”邢台市南和融媒体中心主任岳红亮说,从去年起,长城新媒体集团多次派人到邢台市宣传系统讲授《百姓看联播》制作经验,他们也两次到石家庄学习。
今年2月,南和版的周播《百姓看联播》上线,有对标《河北新闻联播》有关邢台内容的二次表达,也有省内重要政策的本地落点。他们设置了“百姓议事厅”“民生问政”两个群,前者由村民代表、村干部、乡镇干部、区县各局负责人构成,后者由群众和区(县)各单位联系人构成,“这相当于我们南和版的千人团,老百姓提意见,我们收集线索,真正了解群众关注点。”
在文风和拍摄风格上,岳红亮带着团队也进行了尝试,用网言网语讲故事,用更亲民的主持人出镜。“确实把宣传这个虚活儿干实了。以前只管宣,传不传、喜不喜,根本不知道,现在宣传成了双向奔赴,最明显的变化是从朋友圈看到的转发明显增多。”
目前,全省各市(含定州、辛集市)、雄安新区以及30多个县级融媒体中心推出了《百姓看联播》地方版或专栏。
《百姓看联播》模式还走到了省外。
过去的一年里,这档节目为了提升质量,多次约请全国知名媒体同行、专家前来交流座谈,提高了节目知名度,也把好的经验传得更远。比如四川观察推出了《联播观察》、辽宁广播电视集团推出了《主播说》等,各地“看联播”类节目接连上线。
这档节目带来的改变有多大?长城新媒体集团记者闫思宇认真回答:“我正在成为一名真正的新闻人。” (文/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