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是一座拥有3500余年建城史的城市,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称,被誉为“燕赵第一城”。今年以来,随着“文化兴市”战略的实施,我市古城修复工程方兴未艾,令市民对整个中心城区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与憧憬。这一工程不仅是对这座古老城市历史文化的守护,更是对现代城市发展的有力推动,让文物活起来、古城热起来、中心城区强起来。
老街换“新颜” 街坊邻里笑颜开
老街,承载着邢台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见证了数代人的成长与变迁。近日,随着襄都区古城改造的脚步,沉淀了岁月沧桑的珍珠街焕然一新。记者在珍珠街看到,街东口的建筑墙体两侧已按照古城格调进行修复,古韵新颜交织,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诗意画卷。
市民徐女士在街口开了一家食品店,老街坊们经常来店里拉家常,聊得最多的就是现在的生活变化。徐女士回忆说,十年前她从一对老夫妇手中盘过了小店,当时的珍珠街路面破损不堪、崎岖难行,现在不仅主路得到了硬化,就连小巷内也都铺设了地砖,街坊邻居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升。“现在路修好了、污水管网改造了,又开始对街道的整体环境进行复建,吸引了更多人来观光,街上也更热闹。”徐女士说,她的食品店也打算“与时俱进”重新装修一番,给街道增添更浓厚的烟火气息。
“我们这儿住的都是老街坊,好多人都舍不得搬走。”居民袁大妈告诉记者,珍珠街虽仅有300多米长,留给她们的回忆却数不胜数,从城隍庙到街上遗留下来的石墩等老物件,珍珠街有着太多的故事。“能看到古城修复,我们都特别高兴,希望我们的生活以后变得更好。”袁大妈说。
据了解,除珍珠街外,西大街、羊市街等12条宝藏街巷和17条小街巷也正在持续推进改造提升中。“在改造提升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一体化原则,将完善配套设施作为先行工程,打好扎牢基础,同时通过挖掘和整理历史文化资料,将传统元素融入改造设计中,使小街巷在焕发新活力的同时,仍然保留浓厚的历史底蕴,实现‘古风依旧在,繁华犹可追’。”襄都区古城开发保护管理中心负责人徐兴龙说。
还原古城风貌 历史韵味与现代气息共存
11月6日的正午,襄都区羊市道内热闹非凡,熙熙攘攘的人流穿过老街,路西的几座布袋院安静地坐落其中,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布袋院因院落纵深形如布袋而得名,为冀南地区独有的院落形式。其是在顺德府南关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前店、中厂、后住宅的结构模式——商住一体布袋四合院,独特的院落设计成为了邢台古城物质文化遗存中宝贵的活化石。
走进布袋院,青石板路、木质门窗、精美的雕刻,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传统的建筑风格、古朴的院落布局,不禁使人生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怀。院落四周环绕着古老的房屋,仿佛还能看到当年居民生活的场景。“为更好地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城市特色风貌,我们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对辖区内现存的40余套布袋院逐步进行复原与修复,目前已完成23、25号两座院落的修复工作。”襄都区古城开发保护管理中心负责人徐兴龙介绍。
“我们家是20世纪50年代搬来的,我印象中的布袋院虽然保存完好,但也是年久失修了,现在重新修缮,很多人都特意来这儿看看。”附近居民张建新说,在他儿时的记忆里,这几座布袋院是周围最古老的建筑,也是他与同伴最喜欢玩耍的地方。听老一辈人讲,这里是邢台当年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他坚信坐落在老街道上的布袋院能重现昔日的辉煌。
“为进一步做好布袋院活化利用,我们将推出邢台地方戏曲、邢茶、邢台非遗美食等体验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让布袋院成为市民以及外来游客打卡游玩的网红历史文化点位。”徐兴龙说。
重现历史风貌 重温激荡青春岁月
11月6日,记者来到位于襄都区新西街东口的原北方大学旧址,一座红顶灰墙的二层建筑映入眼帘,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古朴而典雅。这所曾经培养了大批英才的学府,如今依然保留着历史的痕迹,让我们得以一窥当年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
“这座建筑采用传统的砖木结构修建,十字形坡屋顶、梳背式门窗、室内木质楼梯都展现了当时的建筑特色,是我市近现代史重要史迹的实物例证。我们采用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方法对其进行修复打造。”北方大学旧址展览馆负责人蒋瑞丽介绍,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冀鲁豫边区已发展壮大成为战后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解放区,具有人力物力相对充盈、群众基础好等办学条件。1946年,北方大学在我市成立,这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之一。学校设置了财经、艺术、农学等七个学院和两个研究室,开学之际师生人数就达1400余名。
走进学校旧址内部,记者看到,展厅内部以红色和米黄色为主色调,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展厅的布置工作。据介绍,作为古城保护利用的重要工作之一,学校旧址修复工作自去年7月份开始,目前已接近尾声。“北方大学展陈共设校史、范文澜、新征程三个主题,涵盖了北方大学的诞生、校史、校长范文澜的事迹、北方大学邢台记忆等8个相关版块的内容。”蒋瑞丽说,展馆预计在本月中旬对公众开放。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挖掘北方大学的文化内涵,将北方大学旧址展览馆打造成为一个红色研学教育基地,并将其纳入到邢台古城游线路中,做好面向广大市民和游客的讲解。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助力推动全市文化兴市战略实施。”襄都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现芳说。
记者手记:
古城,是我市乃至全国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底蕴。面对城市现代化的浪潮,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让古城焕发新的活力,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而此刻,古城修复工程似乎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生命。
古老的建筑,在能工巧匠的手中逐渐展现出昔日的风采;以古城为核心,周边区域的城市建设也热火朝天地展开;夜晚灯光亮起时,古城散发出明亮的现代气息,市民和游客纷纷漫步在街头巷尾,感受那份独特的历史韵味与现代都市的繁华。
当前,我市古城修复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推动着中心城区焕发新活力。这不仅仅是一次城市的更新行动,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华北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