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正定县委大院是开放的,许多老农背着粪筐就进来了。时任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的办公室经常有群众来访,不管是谁,他都热情接待。为方便群众找他,他的门常是敞开着的。接待来访群众,他总是特别耐心,认真了解情况,帮助解决问题,或者做好劝解工作,从来不会“打发”了之。
敞开了有形的门,消除了无形的界限,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动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起来,给无数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正定,和敞开门一样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有“走进门”。“习书记从不在办公室闲坐。”他一有时间就出去转,下乡的时候总是很自然地和农民一起坐在地上、石头上,和他们聊庄稼活儿、拉家常。到农户家,老百姓拿饭碗端水给他,他接过来就喝。在宁德,他提出“四下基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在福州,他推动“四个万家”(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他总是带头下基层宣讲、调研、接访、办公,带头沉下身到最偏远、最困难的地方,在群众中留下了许多动人佳话。
“我们共产党人天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联系群众是我们的本分,必须和人民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这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敞开门、走进门,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为“接地气”写下生动注脚,让人们看到了畅通的干群联系渠道,感受到了尊重群众的态度和作风。
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你放在心上;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敞开门、走进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沟通,体现了干部对群众的尊重,传递出把群众当亲人的真挚感情。群众可从中看到优良传统的回归,看到作风的转变,自然就愿意打开“话匣子”、掏出“心窝子”。关上自己的门,就关掉了联系群众的机会,也就失去了群众的信任;不进群众的门,就无法了解原汁原味的民情民意,就缺乏主动作为的动力。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敞开门、走进门,是走进群众心里,摸清群众愿望和诉求,解开群众心里“疙瘩”的有效途径。当年正定率先推行大包干,赢得老百姓齐赞,但也有不少疑虑:“大包干会不会有今年没明年?”1984年1月22日,习近平来到西柏棠村的一处院子里,为大家面对面传达政策,怕人们听不明白,他又用大白话“翻译”了一遍。面对大家七嘴八舌提出的各种问题,他耐心倾听,逐一认真解答。大家的心里像被点着了一把火,恨不得赶明儿就开春儿犁地、下种。
第二批主题教育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直面基层,这也是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良好契机。更多基层党员干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敞开门、走进门,与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在倾听群众意见和要求中衡量为政得失、体察责任义务、改进方法措施,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主题教育就一定能深起来、实起来,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梅刘柯 周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