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北方戏窝子——河北省戏曲全剧种会演”汇报演出昨晚在河北师范大学举行
36个河北戏曲剧种绽放校园舞台
“燕赵大地锣鼓响亮,跃过黄河响彻太行……”舞台背景屏幕上,阳光洒在正定古城的阳和楼上,只听得琴箫鼓韵,旷远通达。舞台上,36个剧种的演员分为6组,分别以长靠武生、长靠武旦、花脸、老生、青衣、丑等行当呈现在师生们面前,不断变换队形,形成百花齐放的画面……
11月18日晚,“点亮北方戏窝子——河北省戏曲全剧种会演”汇报演出在河北师范大学真知讲堂举行。图为河北梆子《大登殿》演出现场。 杜 船摄
11月18日晚,河北师范大学真知讲堂迎来戏曲艺术盛宴。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省教育厅共同主办的“点亮北方戏窝子——河北省戏曲全剧种会演”汇报演出在这里上演。36个河北地方戏曲剧种悉数亮相,如同中国戏曲百花园中36朵鲜花绽放出浓郁的芳香。
“震撼!太美啦!”演出现场,河北师范大学学生罗雯雯激动地说,以前只是偶尔听听京剧、评剧,今年又接触到河北梆子等剧种,今天才知道还有那么多剧种,河北真不愧是“北方戏窝子”!
河北戏曲,有着怎样的辉煌?2017年,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最终确定全国戏曲剧种共计348个,其中河北境内有36个剧种,数量居全国第二位。河北梆子、评剧、丝弦、老调、唐剧、哈哈腔、武安落子、河北乱弹、四股弦、坠子戏、南锣……这些剧种世代传承,至今仍然活态地存在着。
“河北,是名副其实的戏曲大省,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文化印迹。”演出现场,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原院长庞彦强告诉记者,中国戏曲的发展脉络,总能在河北找到印迹。戏曲史中,河北涌现出众多名家名角和精品佳作。早在元代,以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为代表的创作者,便在河北形成了一个元杂剧作家群,留下了《窦娥冤》《梧桐雨》《墙头马上》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四股弦《忠保国》、平调《桃花庵》、老调《潘杨讼》、河北梆子《大登殿》……舞台上,精彩剧目选段竞相绽放,唱出传统戏曲艺术的生命力。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河北省持续推动戏曲艺术发展,很多剧目在全国获大奖,有的剧目已走向世界舞台,成为河北地方戏曲的金字招牌。如河北梆子《李保国》、京剧《奚啸伯》、评剧《胡风汉月》、丝弦《大唐魏徵》……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晚,我登台演出了,我师父也登台演出了。我们非常激动,这就是一场检阅。”当晚,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河北梆子一级演员郝士超盛装登场,展现飒爽英姿。他告诉记者,戏曲艺术非常注重口传心授,一代代戏曲人将这些文化瑰宝传递给后人,就是希望继承者们能学到“真功夫”,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走进校园会演,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当晚,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邱瑞德告诉记者,戏曲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呈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涵养当代价值。近年来,河北的剧种传承人为各自剧种付出巨大努力,为戏曲发展不遗余力地贡献智慧,培养了一批批优秀接班人。同时,河北还努力在更大范围内发力,营造浓郁的戏曲氛围,推动戏曲进校园等活动。戏曲工作者要肩负起使命,不断锤炼技艺,努力拓展展示渠道,滋润戏曲土壤,用作品传递正能量。
“戏曲艺术璀璨夺目,文化使命任重道远。”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会演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河北戏曲艺术可持续发展,擦亮“北方戏窝子”品牌的重要举措,将以全省基层戏曲院团座谈会及此次全剧种会演汇报演出为契机,开展折子戏专场演出、尚长荣艺术传承研究室揭牌仪式、省内重点戏曲院团与基层戏曲院团结对帮扶等活动,集中宣传展示河北戏曲的艺术价值、文化特质、发展成果,进一步大力推动全省戏曲艺术的创作演出、人才培养和交流推广,促进河北省戏曲艺术传承保护和繁荣发展。(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