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走进望都县西白陀村果蔬种植大棚,温润如春绿意盎然,种植户正对西红柿进行秧苗管护。
“我们村建有22个高标准果蔬大棚,种植西红柿、草莓等无公害蔬菜、水果,一个棚一年可增收4万元,带动50多户增收致富。”村干部李建辉说。
望都县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统筹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发展布局,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采取“菜+菜”“菜+果”“套种+轮种”方式,形成“一地多用、一年多季、一季多收”的产业发展模式。
目前,望都县共有各类果蔬大棚1680个,面积达13300多亩,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望都县设施农业新场景,只是我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全市聚焦“四个一批”工作重点,实施特色产业壮大、产业项目提升、龙头企业培育、科技创新赋能、品牌建设推进、风险防范强化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七大工程”,配强产业主体,加大技术投入,畅通产销衔接,强化品牌建设,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多园产业发展格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14元,同比增长7.0%。
产业蓬勃发展,金融活水必不可少。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全市投入财政衔接资金23.4亿元,其中产业资金投入19.4亿元,占比82.9%,实施产业及配套项目665个,撬动社会资本118亿元,发展食用菌、肉鸡、林果、中药材等特色鲜明、带动作用突出的主导产业,推广股份合作、资产收益、产销衔接等产业增收路径,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村集体和群众实现持续增收。
统筹财政、金融、保险、国土、人才培育等资源,全市不断加大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培育力度。
全市县级以上农业园区达到229个,家庭农场8000余家,农民合作社13000家,农业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2350家,创建1个国家级特优区和7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保北设施蔬菜、保南设施瓜果、保东设施果菜、保西设施食用菌“四大产业片区”。
成立全省第一家、全国第二家中央厨房预制菜产业联盟,形成以保定驴火为代表保定名吃类、以李鸿章烩菜为代表直隶官府菜类、以当归羊肉为代表安国药膳类等3大品类、6大园区、100家企业、100亿产值的新发展格局。
从“看天吃饭”到“四季不断”,越来越多的果蔬住进“设备房”。
立足设施农业四大优势区域,全市大力推进设施农业项目建设,带动全市高端智能温室、日光温室、大中拱棚全面发展。
截至10月底,全市新建改造各类棚室3.6万个,新增设施农业种植面积5.9万亩,全市设施种植达到44.7万亩,产量145万吨,初步建成莲池区晟通、顺平富硒基地、博野粤旺、望都华绿之珍等20个设施农业示范场景。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1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65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100家,农产品加工集群20个。
作为脱贫县,涞水县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实施“庭院经济+旅游+特色产业”新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手工业。
截至目前,涞水县发展致富小庭院5000多家,其中种植、养殖小庭院860家,特色农家乐小庭院1960家,生活服务小庭院210家,年产值达到3亿多元。
为加快脱贫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由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向支持产业集中连片发展。
为不断增强脱贫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全市从中国农大、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派农业科技人才993名,聘任17名院士专家助力产业发展;建成科研攻关型、成果转化型、企业孵化型博士农场108家,参与博士农场创建团队高端人才413人。
50家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涵盖10大类35个特色农业产业,累计引进新品种、新技术644项,申请获得专利75个,驿站内“两品一标”农产品116个,注册商标105个;创建农产品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2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14个, 省级领军企业品牌10个。
在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基础上,我市全力打造乡村振兴保定新样板。
以强村富民为目标,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积极拓宽发展路径,健全完善支撑体系,有效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围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托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服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旅游”等模式,实现了产业带动增收、资源盘活增收、发展服务增收。加快推进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积极争取奖补资金320万元,用于支持16个村集体领办专业合作社。结合全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等重点工作,鼓励当地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参与,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围绕243个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园区,结合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和实行“内引、外联、搭桥、对接”等多种帮扶措施,全市将搬迁农户“联”到产业上,“嵌”入产业中。对符合条件要求的种植养殖项目,对配套建设的农业园区,对农业基础条件好、群众意愿发展产业的搬迁村,继续优先实施产业扶持项目。连续3年在易地搬迁地区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巩固提升项目共计24个,投入资金1742万元。
截至目前,全市65个集中安置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搬迁脱贫户每户至少1人就业,搬迁群众基本实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