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黄入冀工程通水30余年
悠悠黄河水 “解渴”冀中南
黄河奔流,生生不息。
1993年1月,一项重要的跨流域大型供水工程——引黄入冀位山线路工程正式通水;2010年10月,引黄入冀潘庄线路工程正式通水;2017年11月,引黄入冀李家岸线路工程正式通水;2018年11月,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渠村线路)正式通水。
30余年来,132.5亿立方米黄河水奔流入冀,滋润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廊坊和雄安新区共49个县(市、区),极大缓解了河北中南部水资源匮乏问题,有效助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河北生态环境改善。
引来农业灌溉水
灌溉面积由230万亩扩至500余万亩
在河北,农业灌溉是引黄水的主要用途。20世纪90年代初,地处华北大漏斗的河北中南部面临缺水难题,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在水利部等部门支持下,结合引黄工程实际,首条大规模跨流域、跨省份引黄济冀工程——引黄入冀位山线路应运而生。
一座枢纽见证30多年风雨。山东省临清市南郊卫运河上,跨越卫运河的交叉输水建筑物——穿卫枢纽工程,是黄河水通过引黄入冀位山线路进入我省的关键节点。
“截至2023年底,工程已累计完成输水任务38次,输水总量达94.5亿立方米。”穿卫枢纽管理所所长牛亚楠介绍。
滚滚黄河水自山东省聊城市位山闸出,经临西县刘口闸进河北,一路奔向黑龙港部分地区,最终经泊头市杨圈闸进南运河。临西县是引黄入冀位山线路河北境内的第一个受水县,境内渠道全长超17公里。
“位山线路在河北境内全长202公里,邢台、衡水和沧州为主要受益地。”衡水市水利局原副局长杨志军告诉笔者,以衡水市景县龙兴乡、青兰乡为例,经测算,相较于引黄水到来之前,冬小麦亩均增产50公斤。
统计数据显示,在引黄入冀补淀受水区26个县(市、区)中,有20多个县(市、区)担负着粮食增产任务,建设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农业灌溉用水增加多元水源,也给压减地下水超采创造了有利条件。枣强镇江庄村南的南湖公园便是证明。
南湖公园曾是一个废弃坑塘。源源不断的黄河水为这个坑塘带来了生机。2014年,枣强县对其重新规划改造,建成一座蓄水坑塘,科学引调黄河水,真正实现了水源“引得来、蓄得住、用得上”。
枣强县水利局局长朱洪武说:“截至2022年底,全县累计压采地下水11753万立方米,深层地下水水位较2018年上升13.81米。”
一泓黄河水,“解渴”冀中南。从冬季四个月引水时长到常态化引水,从一条线路到四条线路……30多年来,省水利厅积极多引多调黄河水,有力保障河北农作物灌溉需求,农田灌溉面积由原来的230万亩扩大至500余万亩。
引来河湖复苏水
2023年全省形成有水河渠长度1040.8公里,水面面积达66.9平方公里
近日,笔者走进衡水湖畔,只见白鹭翩跹、波光潋滟。黄河水沿着引黄入冀位山线路,通过渠道,自枣强县清凉江左岸的小油故闸,经卫千渠,由王口闸入衡水湖。
衡水湖是我国极具稀缺性和典型性的国家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但20世纪围湖造田、与湖争地、捕鱼养鱼、过度开发曾给衡水湖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水质污染严重。
为守护好衡水湖,衡水市不断加大衡水湖湿地保护力度,有步骤实施污染治理并转向生态修复。截至2022年底,位山线路已累计向衡水湖输水13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河湖生态复苏需求。
“目前,衡水湖湿地观测到鸟类3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0多种。”衡水市滨湖新区资源保护局湿地生态监测科科长张余广介绍,衡水湖水质常年稳定在Ⅲ类水标准,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周边居民的生活幸福感不断增强。
不只是衡水湖,华北明珠白洋淀也有黄河水的补给。
通过引黄入冀补淀(渠村线路)工程,一泓黄河水从河南省濮阳市渠村缓缓流出,途经河南、河北两省6市,长途跋涉近千里,最终与白洋淀“热情相拥”。
流动的水造就有生命力的白洋淀。从2018年开始,河北通过综合利用引黄水、本地水等多种水源,持续加大对白洋淀的生态补水,有效保障白洋淀生态水量和水位,一幅“鸟飞鱼跃水草丰,水清岸绿游人来”的美好画卷徐徐铺展。数据显示,近年来,年均入淀水量达到3亿至4亿立方米,白洋淀水位常年维持在6.5米至7米的合理水位,有效增加了白洋淀的水动力,促进了水循环。
按照水利部安排部署,河北还通过引黄入冀位山、潘庄等线路,多次实施引黄济津,累计为天津市输送黄河水30多亿立方米,有效促进了京杭大运河的生态修复,让古老的大运河重现生机。
从农业用水到生态补水,河北引黄水功能日益完善。30多年来,全省引黄水年平均引水量由2.8亿立方米增加至9.78亿立方米,生态补水范围也由白洋淀等重点河湖,增加至南大港湿地、滏阳河、老漳河等河湖。2023年以来,通过引黄调水,河北境内形成有水河渠长度1040.8公里,水面面积达66.9平方公里。
引来干净水
冀豫鲁三地合力护好黄河水
治黄百难,唯沙为首。“一碗水半碗沙”的黄河水,含沙量很大。如何保证进入白洋淀的黄河水水质澄澈?
2023年12月12日,笔者来到河南省濮阳市渠村乡南湖村。这里是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在黄河水进入引黄闸门后,遇到的一处重要“关卡”——沉沙池。
站在沉沙池入口,只见两个总占地面积2600余亩的巨型条渠,渠道内一侧水色深黄,另一侧水质清澈。
“调水时,奔涌的黄河水在这里放慢脚步,卸下泥沙‘包袱’。”濮阳市引黄工程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调水后,每年交替使用、定期清理,让两个条渠总能以最佳状态完成清水送雄安的任务。
据了解,在濮阳境内,1立方米的黄河水含沙约5公斤。经过沉沙池的沉淀以后,可过滤60%的沙子,再加上沿途自然沉淀,最后到白洋淀的河水已经清澈。
与河南省略有不同,山东省正用科技手段探索一条调沙治沙之路。
引黄入冀位山线路上的位山灌区立足水少沙多实际,高标准编制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实施方案,通过构建立体感知、自动控制等五大体系,提升算据、算力、算法能力以及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水平,以数字孪生手段助力解决灌区实际问题,全面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
“我们与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合作,正在研究灌区典型区域引黄水沙变化模型,用于支撑灌区水沙科学调度管理。”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会忠介绍,他们在长期水沙测验数据基础上,利用数字孪生平台水沙关系分析,让泥沙科学输送与处置成为可能。
灌区还将借助数字孪生平台作用,模拟泥沙动力学模型来探究不同工况下水流特性及泥沙淤积分布规律,进一步推进渠道泥沙淤积的优化调节。
用好黄河水,不忘引水源。多年来,围绕用好每一滴黄河水,河北始终把节水、治污、治河、管护等各项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为推动引黄工程运行管理规范化,《河北省引黄工程运行管理规定》已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规定出台后,将为引黄工程持续稳定发挥效益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河北日报记者 苑立立 通讯员 任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