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8日,乐亭县乐亭镇井侯庄村村民侯远山(左)将自己制作的泥老虎交给“乐亭泥人”非遗项目市级传承人董壮壮。河北日报记者 师源 摄
2023年11月29日,唐山市滦南县司各庄镇贾林子村村民贾兆国早早忙完家里的活计,往村演艺室赶去。“今天老贾带着徒弟排演皮影戏,我去过过戏瘾。”贾兆国高兴地说。
贾兆国口中的“老贾”,是同村73岁的村民贾祥民。因为爱好皮影戏,贾祥民在村里建设了皮影传承基地,并组建起皮影艺术团。2023年6月,贾祥民的皮影传承基地挂上了新牌子——“艺术之约·文化惠民”名家工作室。
“这是把戏台子搭到咱家门口了。”贾兆国说,以前村里一年到头也没几场演出,“自从老贾的基地挂牌后,不光演出场次多了,还能‘点戏’,就像给村里人开了个‘戏曲频道’。”
说话间,贾兆国来到村演艺室,还没进门就听见演员咿咿呀呀的练嗓声。“老贾,今天要唱哪折?”贾兆国一边在一群等着看戏的乡亲中挤了个座,一边问道。
“《五锋山》选段,马上开演!”贾祥民答。
很快,伴奏响起。一块幕布后,贾祥民与徒弟相互配合,口中唱念有词,薄薄的皮影人在他们娴熟的摆动中活灵活现。
一曲作罢,趁着演员们换场休息,贾兆国和几名村民在后台找到贾祥民:“老贾,教我们耍两下子中不?”
“中啊,大伙儿一块儿上手才热闹,我这名家工作室也更有意义。”说着,贾祥民演示了起来,“这是撵杆,需要灵活运用5根手指,控制人物的细腻动作和神态。这是掰杆,通过手掌和手指配合,来控制皮影的大幅度动作……”
“不仅能在家门口看戏,还能跟着师傅学戏,咱农村人的生活也忒带劲儿了。”贾兆国边拨弄着手里的皮影,边笑着说。
“名家工作室不仅为村民们打造了‘抬腿就到,推门就进’的文化空间,也让皮影文化焕发了新活力。”贾祥民说,基地挂牌后,剧团名气大了,吸引众多皮影戏爱好者前来学习交流,“通过与各地皮影戏演员合作,我们的受众群体也在不断扩大,皮影文化的传承之路更宽广了。”
唐山在激活乡村文化生命力的同时,也让文化创造出更丰富的价值与效益。
“董老师,快看看我新做的这批泥老虎中不中。”2023年11月28日,乐亭县乐亭镇井侯庄村63岁的村民侯远山,来到十六居非遗传承基地,向“小师傅”董壮壮“交作业”。
2023年10月,作为“乐亭泥人”非遗项目市级传承人,“85后”青年董壮壮被吸纳进唐山文化空间建设队伍,定期开展乐亭泥人制作技艺培训,他所在的十六居非遗传承基地也成为唐山手工体验坊类文化空间的“主阵地”之一。守着家门口的“文化宝地”,侯远山成了他的第一批学生。
“这批泥老虎做得好,脱模、上色、模线处理得都不错,我留下了。”仔细查看后,董壮壮拿出手机给侯远山转账,“一共30只,给您300元。”
在董壮壮看来,创新非遗文化体验是“活化传承”的重要方式。“通过‘基地+传承人+农户’的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厚植村民们的艺术情怀,实现非遗搭台、好品‘唱戏’,赋予地域文化新活力。”董壮壮说。
“材料师傅给,产品还能帮着卖。只要学好技术,咱村里人也能吃上‘文化’饭。”侯远山拿着老师给的新泥坯,笑着说,“趁着农闲,我准备再捏些新产品,争取卖个好价钱。”
以基层为基础,以艺术为媒介。2023年,唐山市不断拓展“艺术之约·文化惠民”文化空间,积极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延伸到乡村,并依托各类文化名家领衔、驻场、指导开展活动的艺术工作室、手工体验坊、演艺新空间、阅读好去处等,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河北日报记者 师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