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袁立朋
“世儒,下一个是北区第1排蓝色4676377号标箱。”
“收到!请注意吊具轨迹。”
1月26日晚,位于石家庄高邑县西郊石家庄国际陆港灯火通明,20多米高的龙门吊起重机反复重复着抓、起、运、落的动作,把巨大的集装箱吊到指定位置。
29岁的张世儒就是在龙门吊顶端驾驭这个庞然大物的司机,因为能在陆港上空自由移动,他被同事们昵称为“空中飞人”。
灯火通明的石家庄国际陆港,两台龙门吊在为一列中欧班列装车。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袁立朋 摄
这天晚上比较忙,出入场的集装箱多,还会有一列中欧班列装货,所以张世儒和同事们20:00一接班就投入了工作。
张世儒配合着地面同事的指令,熟练地操作控制台上的摇杆和按钮,伴着轰鸣的马达,一会儿把刚入场的集装箱从卡车上吊起,放到指定货区,一会儿又把要出场的集装箱吊起,放置到待发的卡车上。这些12米长、几十吨重的集装箱在他控制下起落自如,运转有序。
26日是腊月十六,皎洁的圆月挂在天空东边,为一眼望不到边的集装箱笼罩了一层银光。工作间隙,张世儒在驾驶室里看了看月亮,若有所思:“快过年了。”这时,对讲机响起,他马上低下头,观察地面同事的手势引导。
“夜间视野不好,再加上有风影响稳定,我要特别小心。”张世儒说,他手中的摇杆稍微一动,下面吊着的集装箱就会产生几十厘米的移动,他必须和地面人员紧密配合才能保证安全。
虽然是“95后”,但张世儒是出名的稳重:“当龙门吊司机,要求我们的手眼都带‘尺’,看得准、动得稳,不能有丝毫失误。”从事这个岗位两年多来,张世儒每个班次都严格遵守安全规范,操作准确到位。
驾驶室里拥有“上帝视角”,可张世儒仍然有视野盲区,“驾驶室的下后方和集装箱背面我是看不见的,需要地面另两个同事观察,三人一起才能构成安全视野。”每个集装箱起落过程,地面的同事都会用手势和对讲机向张世儒传递信号。
为了保证视线,张世儒每次都会把驾驶室地板前下方的观察窗打开。室外气温零下4℃,观察窗一开,寒风扑面而来,驾驶室虽有空调,但效果大打折扣。每隔一会儿,张世儒就会下意识揉一揉迎着风的小腿。“其实我的岗位不算苦,最艰苦的是地面的两位同事,刚入冬来寒潮的那些天,他们一样坚持工作。”
时间不知不觉到了后半夜。1月27日1:10,对讲机里传来铁路部门的通知,中欧班列的敞车车厢即将进场,请各小组做好装车准备。
“来了,这才是今晚上的重点。”说着,张世儒锁定缆绳吊具,在驾驶室里站起来活动一下腿脚。近两年来,石家庄国际陆港中欧班列开行越来越密集,张世儒每个班次都会遇到班列装货任务,最忙的时候,每个小组一个班次会装两列。
半个小时后,敞车车厢被一台机车缓缓推进货场,张世儒和另一个驾驶龙门吊的“空中飞人”小组共同开始装车。
抓、起、运、落……左杆负责方向,右杆负责起降,张世儒双手紧紧抓住两个摇杆,听着对讲机里的指令,全神贯注地重复着这一系列动作。
大家干劲满满,全力投入。到凌晨4:30许,全部装运完毕。
这时,窗外的圆月已经从天空东面跑到了西面,依然静静地照着大地。
张世儒关上驾驶室下方的观察窗,关闭设备电源,顺着又窄又陡的梯子走下龙门吊。
“我得去办公室喝口水。”为了不去厕所,张世儒通常在上班前不喝水。
那列空车而来的班列,静静地趴在铺满月光的铁轨上,每节车厢都“吃饱”了“肚子”。
这不禁勾起了张世儒的回忆:“我家就在高邑镇住,我上中学的时候这里还是农田和几个小厂,跟铁路也没啥关系。没想到几年过去,陆港建成了,我们都吃上了陆港饭。”
大学毕业后,张世儒考取了门式起重机司机操作证,应聘到石家庄国际陆港工作。这里离家只有5公里,上班生活都方便。
“铁路运输不停,我们的工作也不会停。”即便遇到节假日,张世儒依然会和班组的同事们三班倒替上岗。虽然辛苦,但石家庄国际陆港的快速发展,让张世儒非常珍惜这份工作。
作为京津冀地区最大的内陆港,2023年10月、11月,石家庄国际陆港相继获批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填补了河北内陆直接开展进口粮油业务的空白。这意味着,不光向外运,进境业务会让石家庄国际陆港再增添“三头六臂”。
数据最能说明一切。截至2023年11月19日,石家庄国际陆港全年已累计发行中欧班列553列,标箱56462个,货重58.43万吨,货值96.84亿元,同比增长32%。目前,石家庄国际陆港已联通8个出境口岸,开辟了16条国际线路,覆盖亚欧大陆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几年来,条条国际线路已经从“一条线”逐渐编制成“一张网”,把中国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见证了石家庄国际陆港发展的张世儒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下一步,我想再考一个建造师资格证,为自己的能力加加分。陆港规模越来越大,肯定有用武之地。”张世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