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丨“稻改旱”让赤城古村热“京圈”

来源: 长城网  
2024-02-26 10:35:34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吴新光)“希望越来越多的北京游客喜欢我们村,我们也会更加悉心守护密云水库这一湾净水。”2月22日,一场降雪过后的上马山村银装素裹,村口600多年老榆树依然挺拔,春节的红灯笼更加醒目,村干部张占林边欣赏村里的雪景边对记者说。

  张占林走在村里的路上。采访对象 供图

  上马山村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村边一条小河潺潺流过,河流下游,经过北京市延庆区、怀柔区、密云区,与该县境内的黑河、红河共同汇入北京的“水池子”密云水库。在62岁的张占林心中,这条叫做白河的河,是上马山村的“母亲河”。

  由于临河而居,水源充足,上马山村有种植水稻的传统,村里600亩耕地,曾经近200亩种植水稻。但稻田灌溉需水量大,而且水稻生产过程中喷施的农药和化肥会随着浇灌的水直接流入白河,对水质造成污染。

  “以前这里都是水田,现在全部改成旱田了。”张占林指着村里的田地告诉记者,正月还是农闲的时候,过了清明节老乡们就要忙活起来开始播种玉米了。

  上马山村边,白河潺潺流过。资料图

  赤城县地处北京上风上水,与北京山同脉、水同源、气相通。为了给北京“多供水、供好水”,早在2007年,赤城县就与北京签署了“稻改旱”项目协议书,将境内3.2万亩水稻田改种玉米等耐旱作物,北京市支持该区域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流域生态补偿。

  “刚开始让大家在丰产的稻田改种玉米,遇到的阻力很大。”张占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种水稻亩产600公斤,除去种植成本,亩均纯收入2150元,而改种玉米后,平均亩产800公斤,除去种植成本,亩均纯收入仅1600元。

  收入减少,老百姓不答应,张占林回忆,当时,他与县里乡里的领导和村两委班子挨家挨户做工作,摆事实,讲政策。“稻改旱”后节水可达70%,同时,北京以每年每亩550元的标准补偿给农民,老百姓并没有受到损失。

  “稻改旱”项目后,上马山村村民种植的玉米收获了。资料图

  “多年来,我们不断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引进适宜本地生长的玉米品种,田里的收成更有保障了。”张占林笑着说,前两年,村内还流转了150余亩土地发展蔬菜、草莓种植,老百姓对于“稻改旱”项目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变为“欣然支持”。

  京城一杯水,半杯源赤城。如今,最初的“稻改旱”项目已经升级为农业节水项目。赤城县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喷灌、滴灌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为恢复“流动的河”,确保“一泓清水送北京”长流水、不断线。

  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上马山村变化很大。采访对象 供图

  “这几年,我们村的变化太大了。”谈起村里的变化,张占林脸上露出自豪的神情。

  张占林说,近年来,赤城县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宣传、倡导村民生活污水原位消纳,通过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生活用水习惯,源头上减少污水排放。2023年底,上马山村铺设污水管网全部完成,实现了污水集中处理。

  “现在再也看不到村民家里自己挖的污水池,村里泥泞的道路变成了柏油路,街道每天有人清扫,垃圾及时清运,就连街道两侧的围墙也都画上了彩绘。”张占林有感而发。

  巡河员开展冬季巡河工作。采访对象 供图

  不仅如此,上马山村还充分发挥村两委和基层干部职能,联合村保洁员队伍,监督指导村民合理排放生活污水,将主要河流沿岸区域污水管控纳入“河长制”管理,巡河员承担网格监管职责,进行实时监督。冬天即使天气寒冷,巡河员也坚持开展巡河工作。

  村容村貌的改变,激发了干部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的动力。

  “我们县属于环京区域,青山绿水,环境优美,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经过考察,我们村最先引进了漂流项目。”张占林说,经过几年发展,上马山水上漂流已经小有名气,每年夏季会吸引大量张家口市和北京市的游客前来游玩打卡。“旺季的时候,每天要接待五六百人,村里停满了牌的车。”

  赤城县上马山村村景。采访对象 供图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环境就是民生。

  2021年起,上马山村村民废弃的老宅改造成风格别致的民宿,截至2023年底,新建、修建民宿32处。通过发展民宿,村民可以流转宅基地获得“租金”,可以在民宿务工赚取“薪金”,还可以开农家饭馆取得收入。

  破败不堪的房屋变身生机盎然的游园,年久失修的闲置房成为游客追捧的网红民宿,白河两岸种花栽树成为亮丽风景……如今的上马山村随处是美景。

  “2023年10月,我们村的古白榆树入选全国‘双百’古树名单,被称为最美古榆树之首,今年我们将继续在文旅产业下功夫,在坚持做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同时,打造北京休闲旅游‘后花园’,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张占林沿着白河漫步,汩汩清水从身边流过。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稻改旱”责任编辑: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