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领委员走上首场“委员通道”,讲述共建“一带一路”中的河北故事
“钢铁驼队”联通万里
助力中欧“双向奔赴”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开启。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国际陆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瑞领走上通道,回答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提问,讲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河北故事。
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中欧班列被形象地称为“一带一路”上的“钢铁驼队”,奔驰往复间,描绘出千年丝路的繁华新景。
面对媒体镜头,刘瑞领委员如数家珍地道出中欧班列“成绩单”:截至今年2月底,累计开行超过8.5万列;仅2023年就开行1.7万列、发送190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6%和18%。这条国际物流的“黄金通道”,连接起了中国与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
2023年12月28日,京津冀首趟经由同江口岸出境的中欧班列从石家庄国际陆港发车。河北日报通讯员余陈军摄
数字令人振奋,而在刘瑞领委员讲述的故事中,“钢铁驼队”带来的变化更加真实可感。
“石家庄有家外贸企业,生产的儿童玩具、电动自行车主要销往欧洲。早些年只能走海运,先去海港把集装箱运回来,装好货再运回港口,物流成本增加不少。”刘瑞领委员说,自从石家庄有了国际陆港,这家企业改用中欧班列出口商品,仅国内短途运费每年就节省200多万元,而且商品海运到欧洲需要40天,使用班列则只需15天,企业降低了物流成本,节省了运输时间,提高了资金周转率,增强了产品竞争力,实现了“在家门口做外贸”。
2023年1月30日,2023年邯郸首列中欧班列“邯郸国际陆港号”开行。河北日报通讯员冯一芮摄
“中欧班列不仅把‘国货潮牌’运到国外,也把‘丝路洋货’输入国内”,刘瑞领委员说,“钢铁驼队”日夜奔驰,带动商品加速流通,丰富了沿线群众的选择。
中亚地区是中欧班列的必经之地,在共建“一带一路”中获得发展先机。“中亚国家与中国的货物往来,以前用公路运输,自从开行中欧班列后,转为铁路运输,不仅运量大、时效快,而且不受天气变化影响。”一位中亚客商的评价令刘瑞领委员记忆犹新:“中欧班列搭载的不仅是货物,更是发展机会和幸福期盼。”
“现在,石家庄国际陆港以通道促贸易,以贸易聚产业,加强产业集群与枢纽布局联动,全力创建京津冀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展望明天,刘瑞领委员信心满怀: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中欧班列必将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河北日报记者 薛惠娟 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