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记者探访丨我们的“赶考路”,通向乡村振兴

来源: 长城网  
2024-03-23 08:21:39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许艳艳 张世豪 郭甜肖 姚杰 郭晶璇 戴璐繁

  春日的西柏坡,绿意盎然,满是生机。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西柏坡是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志和他的战友们从这里出发,一路向北,“进京赶考”。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在这里深刻指出,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赶考”激励全党,强调“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

西柏坡航拍。

  从执政全国的“赶考”到复兴之路的“赶考”,75年来,中国共产党“赶考”的脚步从未停歇。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赶考”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奔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新的赶考之路上。

  “新考卷”书写“新答卷”。“赶考日”前夕,长城新媒体记者深入走访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村、北庄村,和三位“赶考路”上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一起,从细微之处看乡村振兴,看时代变迁。

  闫青海:讲好西柏坡故事

  “你看,这是毛主席用过的桌子,这个台历还停留在1949年的3月23号,那天,毛主席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

  说起“赶考日”的故事,79岁的闫青海滔滔不绝。他皮肤黝黑,讲起话来铿锵有力,头上裹着白毛巾,村民们都形象地称他是西柏坡的“代言人”。

闫青海(左)向记者讲述“西柏坡故事”。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许艳艳 摄

  3月20日,听闻记者想要了解“进京赶考”的故事,闫青海热情地招呼记者来到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从毛泽东同志旧居到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他边走边说,一路上回忆着当年的情景。

  年轻时,闫青海亲历了西柏坡的历史岁月。这些年,他则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讲好西柏坡故事”上。

  1948年秋天,才3岁多的闫青海得了重病,奄奄一息,绝望的父母把他包裹起来放在石磨盘上打算放弃。后来,住在西柏坡的董必武夫妇发现了他,及时把他送到医院抢救,他这才活了下来。

  “是党给了我生命,我要永远记住党给我的恩情。”说到动情处,闫青海的眼睛湿润了。

闫青海(左)向村民展示“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许艳艳 摄

  1968年,23岁的闫青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担任西柏坡村党支部副书记。

  20世纪80年代,当地村民还过着一贫如洗的日子,闫青海带着村里的壮劳力开始外出“闯荡”。去石家庄做煤炭装卸工、凭汗水挣钱……闫青海一心要带领村民们过上好日子。

  1983年,闫青海用卖布攒下的钱买回一艘游船,在村里搞起了旅游。村民看到也能赚钱,陆续加入。后来,闫青海又开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村民们也纷纷效仿。依托西柏坡红色旅游资源,当地村民逐渐富裕起来。

  如今,闫青海主要侍弄菜园、讲党课。“这些历史故事,我都是听村里老一辈人讲的。我们这一辈有责任,把西柏坡的故事传承下去,这就是我接下来的‘赶考路’。只要你们有需要,我就会一直讲下去。”

  闫二鹏:把生意做得更红火

  奔向好日子,西柏坡人的“赶考”从未停歇。西柏坡村80后小伙儿闫二鹏就是其中之一。

  3月21日,记者一行进入西柏坡景区,沿着中共中央旧址西侧的一道小坡往下走,还没到村民闫二鹏家门口,先听到一阵说笑声,进入院子,房客正在和服务员商量食宿安排。

  春季旅游旺季来临,闫二鹏开的西柏坡招待所50间房全部预订一空,我们的采访多次被预订电话打断。

闫二鹏(左)招呼客人到饭店吃饭。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姚杰 摄

  “客人多,事也多,服务员拿不准的都得我亲自来,手机24小时不敢关……”闫二鹏略显抱歉地笑着说。

  团建、培训、研学,42岁的闫二鹏始终保持着一股子创业的劲头。2005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西柏坡村,从母亲手中接管了家庭宾馆。

  不满足于传统经营模式,闫二鹏成立了村里第一家旅行社,建起西柏坡旅游网。为更好深挖红色文化,提升服务内容和品质,他经常去外地考察,学习借鉴好的经验。

  眼瞅着研学游日渐火热,闫二鹏瞄准机会,又开发了研学项目。他带着学员参观学习西柏坡红色文化,让学员汲取力量再出发。

  来西柏坡村的游客越来越多,闫二鹏也扩大规模,建了一栋新楼,其中两层餐厅、一层会议室。他的生意从招待所延伸到了饭店、红色拓展基地等领域,年收入从接手时的10万元翻了好几番。

  闫二鹏经营的招待所每年带动当地村民增收十几万元,图为当地村民在招待所工作。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姚杰 摄

  如今,闫二鹏又打起了新算盘。

  “现在年轻人崇尚自然,越来越多人喜欢草坪露营。”去年,他花了大半年时间,带着工人们将闲置的近3亩荒地清理出来,平整土地,为今年开辟户外露营这一新业态做好准备。

  作为新一代西柏坡人,闫二鹏身上有着西柏坡老区人的自豪感,也有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旅游新业态,把红色文化更好地宣介出去。“现在来西柏坡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有信心也有动力把生意做得更红火!”

  封红卷:咱村里也得优化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是我们村今年的头等大事!”3月22日,记者见到平山县北庄村党支部书记封红卷时,他正在跟村里的商户交流。

  一个村为啥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头等大事?封红卷有自己的想法。

  作为革命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唱响地,北庄村挖掘红色资源,推动绿色振兴,村里的变化一年上一个台阶,最多时一天接待上千名游客。

  有了高人气,符合北庄村情的项目陆续入驻:智慧大棚、田园综合体、手工作坊、电商直播平台、新华书店、光伏发电……有了好项目助力,北庄村集体收入连续两年突破百万元。

  村民的日子红火起来了,怎么能让好光景越来越好呢?封红卷想,企业引进来了,还要团结广大村民接力做好服务,让企业来得了,更要发展好。

封红卷(右)了解团结食堂的经营情况。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姚杰 摄

  团结食堂刚开业时,客流较少,村干部就主动向游客推介。“如果有游客问起村里有什么地方能吃饭,我们优先推荐团结食堂,同时要确保饭菜的优质,做好入驻企业和游客‘两头’的服务。”封红卷说。

  优化全村发展环境,不光是村干部的事,还要把村民和企业团结起来,大家一起把企业和村民的事做好。

  这些年,村里土地流转成立了由企业运营的田园综合体,这些地块多分布在道路的尽头。起先大家没注意到这会影响到农用车掉头,后来有村民向村干部反映这个情况,经过村企协商后,田园综合体的围栏进行调整,给村民留足了空间。问题妥善解决后,一些村民主动到田园综合体帮忙。

封红卷(左)向到北庄村研学的学生讲述北庄故事。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姚杰 摄

  在封红卷和村民、入驻企业负责人印象中,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如今,北庄村确定了“红色北庄、绿色振兴”的发展思路,继续唱响乡村振兴“团结之歌”。“下一步,我们将丰富业态、增加体量,让企业能够安心在村里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环境整治,促进乡风文明,给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吸引更多游客来到北庄。”封红卷笑着说,“这就是我的‘赶考’!”

关键词:河北,西柏坡责任编辑:张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