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未来产业的“育苗师”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系列谈③
未来产业,不是遥不可及的假想,而是地平线上刚刚露出的“桅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对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深谋远虑,是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刻擘画。
什么是未来产业?有人说,它是用“明天”的技术锻造“后天”的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作为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先导力量,未来产业具有“先发引领性”“融合赋能性”“路径颠覆性”等特征,能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引领作用。例如,不久前OpenAI公司发布的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扔”进一段文字就可以生成一段视频。可以预见,这不仅能够影响人们的生活,而且对现在的短视频、直播、影视、动漫、广告等行业都可能产生巨大影响。
谁把握了产业的未来,谁就把握了经济的未来。早在上世纪90年代,钱学森等科学家就曾建议开展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与制造。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60%。而从发展教训看,我们当前面临的光刻机、工业软件、操作系统等“卡脖子”领域,实际上上世纪70至80年代就起步了,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发展起来。事实告诉我们,要想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构筑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当好“育苗师”,不断前瞻布局、培养壮大自己的未来产业。
要善于“选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未来产业,一个地方也要布局符合一个地方实际的未来产业。在“未来之城”雄安,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产业方兴未艾;在张家口等地,多个氢能产业集群正倾力加速;唐山机器人产业基地,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是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中第一个机器人产业基地……从我省科技基础、产业特点、资源禀赋来看,空天信息、先进算力、鸿蒙欧拉产业生态、前沿新材料、绿色氢能、基因与细胞产业等,应当是我们重点发力的产业方向。
要善于“培土”。如果说未来产业是“金种子”,那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就是这些“金种子”萌发生长的土壤。我们应当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提升基础研究策源能力,围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试验”全链条加大创新资源投入,调动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开展未来产业科技攻关。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应持续营造有利于普遍技术进步的良好环境,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应享尽享,充分激发广大企业家创新意识。
要勤于“施肥”“浇水”。未来产业往往孵化培育周期长、风险高,尤其需要耐心周到的扶持。我们应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未来产业走好“最初一公里”提供动能;应创新监管方式,建立健全容错机制,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开放包容的环境。需求是产业结构演进的根本动力。我们应围绕数字化、智能化、健康化、绿色化等未来生产生活趋势,鼓励全社会共同挖掘和培育未来场景,有效发挥需求对未来产业的牵引能力。
面向未来立产业,锻造产业赢未来。今天的未来产业,是“明天”的新兴产业,是“后天”的支柱产业。当好未来产业的“育苗师”,把一粒粒“金种子”培育成“大森林”,新质生产力就能加快发展,我们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就能赢得主动。(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