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石鹏飞 通讯员 梁晓初 卜建设
您知道“百鱼之首”是哪种鱼吗?
没错,就是河鲀。河鲀中体型最大、肉质最好、最高档的种类是红鳍东方鲀。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唐山海都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都公司”),寻找既抗病又高产的红鳍东方鲀。
海都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马金凤(右)向滦南县科协副主席张立猛(中)介绍公司生产基地。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在渤海湾穹顶处,曹妃甸工业区西侧,唐山滦南县东部沿海南堡镇嘴东园区,坐落着一座“蓝色粮仓”——海都公司。
在海都公司工厂化养殖车间,只见一群红鳍东方鲀在鱼塘里欢快地游来游去,像是在跳一支优美的舞蹈。
“进入5月后,天越来越热,我们分期分批将这些红鳍东方鲀运到海洋牧场中进行网箱养殖。”海都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马金凤说。
红鳍东方鲀、半滑舌鳎等特色水产品种,市场需求量大,但繁育养殖难点较多,相关病害问题亟待解决。
近些年,随着红鳍东方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其病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红鳍东方鲀的育种和生产。对此,海都公司董事长李卫东也非常苦恼。
唐山、滦南市县两级科协充分发挥科协系统平台作用和科技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科协的牵线搭桥下,李卫东联系上了陈松林院士团队的李仰真博士。经过沟通,没过多久,陈松林院士带着他的团队踏进了海都公司的大门。
陈松林是鱼类生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鱼类种质保存、基因组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研究。
在陈松林院士看来,运用基因技术,可破解海水鱼育种难题。利用高效的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可以培育出高产抗病的红鳍东方鲀新品种。
海都公司养殖人员展示他们养殖的红鳍东方鲀。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石鹏飞 摄
海都公司联合陈松林院士团队、华智生物技术公司,通过靶向测序技术,开发出红鳍东方鲀育种芯片——“鲀芯1号”。有了基因技术的加持,可以在早期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择、全基因组选择,汰劣留良,有效提高了红鳍东方鲀分子育种的效率。
“良种的培育和应用,是推动水产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种质资源,是我们公司的核心技术,通过新品种选育,掌握了养殖尖端技术,红鳍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半滑舌鳎都是公司自己孵化。”马金凤告诉记者,通过苗种选育、选优,在抗病性、口感等方面选出最好的品种来进行商品化养殖。
自“鲀芯1号”育种芯片研制成功以来,海都公司科研人员与陈松林院士团队便迅速投入科研和产业化应用,主要围绕生长、抗病和耐氨氮三大重要经济性状进行新品种选育。到目前,累计对4200余尾家系个体和1100余尾候选亲本进行了基因型分型,并将挑选出的综合育种值高的200余尾亲本用于家系建立和优质种苗生产。
李仰真博士常年在海都公司,主要做红鳍东方鲀、半滑舌鳎等海水鱼育种方面的研究。
“我们公司与黄海水产研究所针对红鳍东方鲀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研发等内容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李博士常年在海都公司进行育种、育苗养殖、科研工作,目标是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马金凤说。
2023年,海都公司红鳍东方鲀养殖及生态调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获唐山市科协“科创河北”科技服务项目资金支持。经过不断优化产品品质和种类,海都公司产品销售已覆盖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十几个省市。
海都公司在红鳍东方鲀苗种繁育、增养殖、病害防控、深加工及多值化利用、饲料研究与替代等五大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上,科协帮助企业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招才引智合作,聚集一批行业领先的技术人才。海都公司建立了院士联络处,并成为河北省院士合作重点单位。
海都公司实验室一角。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石鹏飞 摄
滦南县科协副主席张立猛介绍,市县两级科协进一步加深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积极对接服务,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小院创建。
2023年7月,海都公司被授牌成为中国海洋大学(滦南)国家级科技小院,唐山市科协主席李健侠参加揭牌仪式。
在科技小院支撑下,海都公司不仅继续攻关红鳍东方鲀的育种、选优的繁育技术,还将承担起更多的技术研发推广和技术合作交流,与中国海洋大学就红鳍东方鲀高效配合饲料的开发应用达成合作。
业内专家表示,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科技引领、深耕蓝海。如今,海都公司已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河北省省级红鳍东方鲀良种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