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高质量发展看河北丨“三夏”新意浓 尽显“智慧范儿”

来源: 长城网  
2024-06-14 09:43:09
分享: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石鹏飞

  “三夏”大忙,燕赵大地田野流金,麦香氤氲。金色的麦浪翻滚起伏,收割机驰骋田间,饱满的麦穗被卷入机仓,经过收割、脱粒,颗粒归仓。截至6月13日17时,全省麦收2671.8万亩,进度达79%。

  记者采访发现,这个“三夏”新意越来越浓——智慧农机、无人驾驶、北斗导航等新装备抢收抢种,抗旱节水、抗倒、高产小麦新品种大面积收获,浅埋、滴灌、精细整地播种等新技术出现在田间地头,智能化恒温粮仓,让小麦踏实住进“空调房”。

  新装备:“北斗导航”来收麦

  芒种过后,田野金黄,麦穗飘香。“90后”新农人张宸带领农机手们抢抓晴好天气,利用带有卫星遥感、北斗导航、智能化监测系统等智能装备的农机设备抢收小麦。

  张宸是沧州市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型的收割机上,我们都加装了智能的监测设备,这样既减少了小麦的丢粮率,还能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她说。

手捧丰收的麦粒,农民绽开笑容。资料图片

  沧州市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有大型农机具200多台(套),不仅打理着1万多亩流转来的土地,还服务着7万多亩农户托管的土地。平整地块、播种、植保、收割等环节,都实现了无人化和自动化。

  “咱们这种盐碱地,在收割的时候一定把那个割台放到高度适中的位置。正常来说,割台离地面得10厘米,盐碱地我们就要降到5厘米左右。”张宸告诉记者,越是盐碱地这种地势不平的地块,越能发挥出智能农机、无人驾驶的优势。

  装备一小步,产业提升一大步。这个“三夏”,全省小麦机收率达99.8%以上,农机装备更具智能化,大多采用新型耙、压、播种一体机加北斗卫星导航技术播种,保证了苗全、齐、匀、壮;病虫害防治采用无人机喷施农药;收获采用新型收割机,减少损伤、损耗。

  6月6日,记者来到邯郸成安县南鱼口村,在俊山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示范农场看到,奋战夏收、夏种的主力不再是农机手,而是一台台无人驾驶智慧农机。

  只见工作人员打开操控系统——在屏幕上远程设定好地块长度、收割机割幅宽度等参数,按下确定键。一台台搭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农机按照规划好的路线奔入田间,饱满的麦穗被吞进脱粒箱,收割数据实时回传。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无人驾驶农机的方向盘会自己旋转,遇到障碍物还会自动绕行。

小麦专家与农机公司工作人员探讨如何提升播种机功能。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收割线路一规划,坐在屋里就把小麦收了,省时省工又省力。”成安县俊山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负责人杨俊山高兴地说,合作社通过运用“农机装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使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从种到收智慧管理全覆盖。

  无人联合收割机不仅实现了无人驾驶,在小麦收割中还尽显智慧。由于搭载了先进的损失传感器和含杂检测装置,与普通的联合收割机相比,无人联合收割机机收减损率可以提升10%—15%,小麦脱粒后的含杂率能够减少15%—20%。

  此外,无人驾驶玉米免耕深松施肥播种机也在田间穿梭不停,从夏收到夏种实现了无人作业,大大提升了效率。

  “三夏”农时紧、任务重,今年全省共组织和调度小麦联合收割机、拖拉机、夏玉米播种机、秸秆还田机等200余万台农业机械投入田间作业,其中小麦联合收割机10.98万台,保障农民抢收抢种。

  新品种:良种推广促丰产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保障粮食安全,种业是关键。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良种推广应用是当前小麦稳产、增产的“基石”。

  5月29日,在位于深州市前营村的河北省农科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节水小麦示范基地,一系列节水小麦新品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引来附近村众多观摩者。

  “咱们这儿地下水资源短缺,我们村2300多亩土地种的都是省农科院培育的节水小麦,有十几个品种呢!”前营村党支部书记曹振民介绍说。

  “这个品种不赖,矮秆、穗大、籽粒饱满。明年我也种这个新品种。”邻村的一位种植大户对曹振民说。

  种植大户想种的新品种,是省农科院旱作所经过多年南繁北育,通过省级审定的节水麦“衡麦30”。

  “这个品种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是抗旱节水、高产抗逆、中强筋类型的小麦品种。”省农科院旱作所副所长乔文臣告诉记者,该品种实现了抗旱节水抗逆与高产的结合、节水与优质的结合,测产结果显示,“衡麦30”在全生育期没有浇水的情况下,亩产567.1公斤,实现了“零水超千斤”。

  在晋州市周家庄乡的“四新”现代农业融合千亩示范田里,郭进考察看“马兰1号”小麦长势。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6月7日,在辛集市西五村,种粮大户张彦亮种植的400亩“马兰1号”小麦,迎来丰收时刻。

  “‘马兰1号’这个品种根深叶茂利于节水抗旱,麦秆儿比较矮,抗倒伏能力强,高产节水。”河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郭进考说,要说最大的特点,就是亩穗数多、穗粒数多、千粒重高。

  “马兰1号”小麦实现了矮化育种理想株型的重大突破,近年来在全省各地相继创下河北小麦亩产量新高。

  6月12日,在石家庄晋州市周家庄乡的“四新”现代农业融合千亩示范田里,小麦新品种“马兰1号”百亩“成片连方”实收测产传来好消息,亩产达到创纪录的767.1公斤,实现了从专家试验田到百姓生产田的新跨越。

  在晋州市周家庄乡的“四新”现代农业融合千亩示范田里,郭进考(中)与小麦专家一起察看“马兰1号”小麦长势。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6月6日,在石家庄市藁城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试验田,麦穗摇曳,麦香四溢。“70亩的试验田里,小麦新品系就有2200多个。”所长杨海川正带着科研团队的年轻人为选种作准备。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外强筋麦品种垄断着我国优质强筋麦市场。”杨海川说,为改变这一状况,藁城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着手研究培育我国自己的强筋小麦。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藁城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出的藁优系列品种累计推广面积已达1亿多亩,覆盖冀、鲁、豫三省。其中“藁8901”是国内第一个完全替代进口、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筋小麦品种。

  作为传统小麦种植大省,河北强化新品种选育,有效促进优质小麦品质提升和产量提高,培育出“马兰1号”“衡麦30”等节水高产小麦品种,以及“冀麦U68”“藁优2018”“藁8901”等一批品质性状优良、产量高、适应性强的强筋小麦品种。

  新技术:农田尽显“科技范儿”

  6月8日,石家庄市藁城区南营镇土山村的麦田里麦浪翻滚、满目金黄。种粮大户苏吉平兴奋地说:“我流转了800亩土地,种的全是强筋麦,眼下正是收割的时候。”

  说起新技术,苏吉平讲得头头是道:地里安上先进的喷灌设备,比过去节水一半多;耕、种、收全部实现机械化,省时省力;防御大于治疗,病虫害同防同治……

  作为河北省产粮大县,宁晋县持续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县麦田通过喷灌、管灌、滴灌等技术,基本实现了节水工程全覆盖。同时,全县农业社会化服务普及率接近100%,土地未流转的农户也可以做“甩手掌柜”。

小麦专家探讨小麦灌浆期管理技术。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宁晋县润风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3000多亩农田,种植小麦和玉米。“三夏”大忙时节,合作社理事长张军永内心却淡定从容。

  “现在,麦田耕、种、管、收实现了机械化,喷洒农药使用农业无人机,省时省力。”张军永说,他们的农田采用了固定式喷灌等技术,3000多亩农田的浇灌工作,3个人就可以管理。麦收时,联合收割机三四天就可以收割完,而且能前边割小麦、后边种玉米,一条龙作业不停歇。玉米播种后,当天就可以浇水。

  农田里蕴藏的科技“密码”,助力“三夏”生产,为粮食高产稳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建立“惠种田”智慧农业平台,掌握所有托管服务地块的分布、面积、小麦成熟时间等情况,综合考虑天气、距离等因素,逐田逐日排序,制订出统一的作业计划,确保农机作业紧密衔接,提高作业效率。按照两台收割机带三台播种机的模式,根据地块大小合理确定每块地收割机、播种机、机手数量,以最佳组合做到抢收抢种同时进行。

  今年,我省在推广小麦优良品种的基础上,还广泛推行多种新种植技术,“良种”+“良法”,保证粮食单产稳步提升。

  麦收前,邯郸市成安县种粮大户朱信涛正和当地农技人员一道,察看小麦宽畦等行距全密植种植情况。“宽畦密植每亩地的亩穗数能比之前提高3%到5%,再通过科学水肥管理,让小麦的品质和产量都能再上一个新台阶。”朱信涛说。

  记者了解到,宽畦密植的种植模式,把之前2.7米左右的畦宽,每畦田种9行麦子,改为5米宽的大畦田,每畦田种18行麦子。畦宽扩大后,土地利用率可以提高6%到7%。

  邯郸市成安县农业农村局技术员赵丹丹表示,畦宽了就没那么多垄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亩均可增产100斤左右。

  从收割到产后,怎样减少“丰收后的烦恼”?我省多地建设智能化恒温粮仓,让小麦踏实住进“空调房”,降低仓储损耗。

  “储存小麦的粮仓也是满满‘科技范儿’,保证粮食食用安全。”河北开源粮油储备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军介绍,粮食入满后,采用惰性粉防护,结合内环流控温技术,降低仓温和表层粮温,实现准低温储粮,抑制储粮害虫的发生,减少化学药剂使用,达到绿色储粮的目的。在粮仓里,电子系统还会自动测量仓内温度、湿度等粮情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关键词:河北,三夏责任编辑:张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