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盐碱地新变 | 破“碱”重生 “牧草绿”升级

来源: 长城网  
2024-06-25 12:43:56
分享: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李元华

  6月15日,河北省黄骅市83万亩旱碱麦全部收获完毕。这段时间,笑容一直洋溢在河北省农科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振宇脸上,因为羊三木回族乡林江农场示范田里的旱碱麦喜获丰收。

  “经过专家测产,示范田小麦平均亩产318.1公斤,比对照田增产了43.1%。”刘振宇摊开手中新收获的麦粒圆润饱满,籽粒发育明显优于普通地块。

专家对试验田里的旱碱麦进行测产。

  为什么这片麦田能实现高产?刘振宇笑言是因为找到了旱碱地上种小麦的“好搭子”。

  刘振宇向记者揭秘,这个“好搭子”就是在黄骅市有着20多年种植历史的苜蓿草。

  苜蓿是一种优质牧草,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誉。农户播种一次,能连续收获四五年,是牛、羊等草食动物养殖的重要饲草。

  “苜蓿是豆科植物,根部共生有固氮根瘤菌,能够固氮提高土壤肥力。经过研究我们发现,种植苜蓿5年以上,盐碱地土壤中盐含量可以降低60%,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含量分别提高16.5%和45.7%。”刘振宇介绍,盐碱地土壤肥力得到改善,种完苜蓿以后,再种植旱碱麦,就可以减少肥料用量,并提高小麦的产量。

刘振宇(左)与专家交流旱碱麦治理措施。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元华 摄

  据了解,河北省农科院资环所的专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构建了“苜蓿—小麦玉米轮作5+2技术模式”,即种植苜蓿5年后,翻耕轮种一季旱碱麦和一季夏玉米,可实现6年轮作周期内亩均纯收入超千元,与传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模式相比,小麦玉米单产提高40%至50%。如今,这个模式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主推技术和河北省“藏粮于地”“绿色发展”农业主推绿色模式。

  6月20日,在距离林江农场30公里的羊二庄镇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沧州综合试验站的试验田里,20多亩苜蓿流青滴翠、迎风摇曳,大型机械正开足马力进行今年苜蓿第二茬收割。

  “今年在天气比较干旱的情况下,我们的苜蓿地依然迎来丰收,而且品质提高许多,这都得益于我们实施的一系列盐碱地管理技术。”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饲草工作站站长于合兴介绍。

于合兴(中)与刘振宇(右)交流苜蓿种植技术。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苜蓿具有耐旱耐盐碱的特性,黄骅市自1999年开始发展苜蓿种植,但由于最初农户种植品种良莠不齐、种植技术粗放,严重制约了苜蓿产业发展。

  “盐碱地种植苜蓿的关键就是保苗,只有保住苗,才能让土地上的‘绿色’从无到有。”刘振宇告诉记者,以前农户种植苜蓿完全依靠旱作雨养,不进行管理,出苗率不足50%。

  经过调查研究,沧州试验站的专家们发现,土层水分快速蒸发是造成种子萌发期极度缺水的主因,因此他们尝试在秋季对土地进行深耕深松,当翻耕深度达到20—25cm时,耕层土壤含盐量能够下降35%左右,通透性和蓄水能力也均有明显提高。

刘振宇在试验田里查看苜蓿长势。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元华 摄

  “简单理解就是盐在土壤里是往上走的,坑挖到合适深度,不但能更好地躲开盐,还能吸收到更多的水,让苜蓿种子‘解渴’。” 刘振宇对记者说,这项深松扩容抑盐技术使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了33.9%,苜蓿单产提高了36.8%。

  遇到难题不慌,一个一个攻克。沧州试验站的专家们扎根盐碱地20多年,研究建立了以“深松扩容抑盐、有机增施隔盐、平地聚墒淋盐、沟播聚墒躲盐、种菌融播抗盐、适期播种避盐”为核心的中重度盐碱地苜蓿高效建植技术,苜蓿出苗率达80%以上。

刘振宇查看涡度相关系统。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治理盐碱地,离不开科学理念。根系复壮技术、中重度盐碱地绿肥+苜蓿梯次改良利用技术……越来越多科学技术的应用,让盐碱地破“碱”重生,让“牧草绿”不断升级,让盐碱地治理“新疗法”持续更新。

  目前,黄骅市苜蓿种植面积已达20余万亩,2023年全年产量17余万吨,苜蓿产业实现产值近4亿元,草农户均增收3万余元。

  “去年,我们在苜蓿试验田里新安装了先进的涡度相关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苜蓿生长的土壤湿度、温度等数据,通过评估苜蓿在盐碱地上的生长情况以及对土壤水分和碳循环的影响,对于了解苜蓿种植在改良盐碱地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刘振宇说,先进设备的使用也必将会让盐碱荒滩上增添更多“新绿”。

关键词:河北,旱碱麦责任编辑:张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