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保定:“奥运冠军之城”再出发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2024-06-27 14:54:05
分享:

  国内越来越多城市将体育赛事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引擎、带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保定亦期待将这种联系“变现”。

2024年4月21日,保定马拉松鸣枪开跑(受访单位/供图)

  保定,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

  莲池书院曾是江北四大书院之一,文人墨客多会于此,也让保定成为文化交汇之地。保定扼守交通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尚武之风浓厚。

  崇文尚武,让保定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品格,其影响也延伸到体育运动上——这里走出了郄恩庭、钱红、郭晶晶、庞伟、范晔、王涵、李冰洁、张一璠等24名世界冠军、35名亚洲冠军、170名全国冠军,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等称号,被中国奥委会授予“奥运冠军之城”称号。

  近年来,这座常住人口909.9万的华北重镇着力推进新时代体育高质量发展,不断推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协调发展,多项体育赛事的举办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遇见冠军

  在保定学院校园东北角有一幢崭新的体育馆,迈入场馆一层,便来到了一个能“遇见”体育冠军的博物馆。

  保定市冠军博物馆总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冠军博物馆内以时间为轴、人物和事件为据,通过五个展厅梳理了保定体育深厚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

  这不仅是河北省首家体育类博物馆,更是全国首家以“冠军”为主题的体育类博物馆。自2022年12月开馆以来,冠军博物馆吸引了京津冀三地体育系统相关人员前来观摩学习,保定市企事业单位人员、中小学生近万人到此参观、研学。

  19世纪末,随着近现代体育传入中国,保定作为清朝直隶省会,射击、足球、体操等体育项目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时期,保定建成一批大型企业,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人才扎根于此,完成了保定多个体育项目的“启蒙”。保定市建成人民体育场,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和比赛,武术、摔跤等传统体育项目遍布大街小巷。

  20世纪80年代起,保定市先后成立一批体育幼儿园、体育小学、业余体校、体育训练队,游泳、射击、跳水等项目发展突飞猛进。从那时候起,钱红、范晔等一批批运动员在国内外赛场摘金夺银,为家乡赢得了荣誉。

  记者走访时看到,在保定市体育局大门西侧,有一面高12米、宽8米的“冠军墙”,墙上贴着上百名保定籍冠军的照片。“冠军墙”于2002年8月26日落成,此后几乎每年都在不断扩充。

2024年5月15日,位于保定市体育局西侧的奥运冠军之城冠军榜(杨帆/摄)

  “保定的历史,充满了崇文尚武的厚重底蕴,保定的人民,骨子里包含着自强不息、拼搏争光的独特基因,这是保定成为‘奥运冠军之城’的历史必然。”保定市体育局副局长孟英利说。

  培养冠军

  当“冠军”成为一面旗帜,发展体育事业便凝聚了思想共识,人才积累也愈发深厚。保定市体育局二级调研员刘建新认为,保定体育事业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冠军效应充分释放、选拔训练输送体系完备。

  保定市乐凯小学于1960年建校,目前有学生3007名,教职工167人,其中体育教师14人。2019年,该校挂牌“保定市竞秀区少儿体育运动学校”,成为 “一校双牌”的新型体校。

  这所小学规模不大,但在当地有个叫得响的名号——“奥运冠军的母校”。

  “从建校起,我们就开展各类体育运动,有深厚的体育底蕴。”乐凯小学校长马龙说,“从20世纪80年代起,学校在每个年级设1个游泳班,课余进行常态化游泳训练。2010年开始,学校在每个年级设置4个游泳班,通过和社会俱乐部合作,进一步提升训练的专业性。”

  如今,乐凯小学的游泳人才培养输送体系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小普小选”,低年级段的游泳班,每天下午课后训练,每次90分钟、每周5次;其次是“中培中提”,三年级之后,筛选游泳班里有潜力的苗子重点培养,周一到周五下午课后训练2.5小时,周六日也安排训练;第三是“高赛高送”,五六年级阶段,重点苗子通过外出参赛带动训练水平提升,一些高水平的孩子直接输送到省专业队,其余孩子会被推荐进入本地业余体校、专业俱乐部。

  “钱红、郭晶晶、张一璠,一代代奥运冠军的涌现,持续强化了社会对于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认可,让学生、家长、学校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马龙说。

  目前,保定市探索形成了以360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61所新型体校、76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所体育幼儿园为“龙尾”,5所县(区)级体校、40所市级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为“龙身”,4所市级体校为“龙头”的一条龙全链条青少年体育训练模式。

  “我们在走访众多冠军的过程中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有着相似的运动生涯轨迹:被基层教练员选中、进入业余训练系统、输送入省队和国家队、退役后回到家乡扎根,反哺体育人才培养。”孟英利说,这几乎是一个闭环式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有条不紊地进行分工、培养、输送。

  建设体育强市

  家住保定市莲池区的许聪辉,是一名有着7年跑龄的优秀跑者,参加过国内多项马拉松赛事。近两年连续参加保定马拉松赛,他对家乡变化有了更多观察:“保定新建了很多体育场馆和设施,新修的环城水系赛道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出门跑步和锻炼的群众越来越多了。”

  保定马拉松的赛道沿保定市环城水系而设,长度正好是42.195公里,是国内少见的常设型滨河赛道,还是一条涵盖多种体育运动设施、几十处特色场地的“健身长廊”。

  近几年,保定市推动“一城十馆百园千径”设施建设(即一个文体新城、十座标准体育场馆、一百个体育公园或多功能运动场、一千里健身步道),推进保定环城水系赛道等一批重大体育项目落地,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支撑力、承载力显著增强。越来越多的市民像许聪辉一样,开始用跑步丈量城市嬗变。

  当下,国内越来越多城市将体育赛事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引擎、带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保定亦期待将这种联系“变现”。

  保定市体育局副局长程艳霞介绍,保定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全市年均开展各级各类比赛1600余场次,国际篮联三人篮球挑战赛、国际篮联世界女子巡回赛、全国排球超级联赛等一批国内外顶级赛事的落地,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多维度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京津冀“区域高端赛事之城”雏形初现。

  以保定马拉松为龙头的自主IP赛事取得不俗成绩。2024年保定马拉松赛事周期内,体育赛事运营、商业促销和文旅推介三大板块带动消费1.44亿元。保定正在解码赛事流量,并将其变为发展增量的未来方向。

  目前,保定市体育产业经营主体有3500家左右,从业人数超10万人。“十四五”期间,相关重点项目总投资超130亿元,形成以健身休闲、体育培训、体育赛事、体育场馆服务、体育装备制造、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全面发展的产业体系。

  根据规划,保定市推出了“建设体育强市‘三步走’”的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突出补短板、锻长板,体育基础设施与体育发展能力更加完备,基本建成现代化体育强市;第二步到2030年,突出成体系、强品牌,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充满活力、市场规范有序、人民积极参与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第三步到2035年,突出走在前、当标杆,体育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保定建成体育强市,成为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的标杆城市。

  保定市体育局党组书记罗鸣远表示,群众体育热火朝天,竞技体育引领带动,体育产业多点开花,历经几代人艰苦创业,保定体育薪火传承、硕果累累,站在新的历史机遇上,保定将进一步推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协调发展,推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保定,“奥运冠军之城”责任编辑:庞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