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一线记者讲故事|基层见闻:盐碱地吃上“益生菌”

来源: 长城网  
2024-07-27 11:13:01
分享:

  盐碱地吃上“益生菌”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吴苗苗

  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18万亩,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7克/千克,土壤pH值平均降低0.05,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13个等级。这样一组数据是2023年至今,河北省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交出的答卷。

  这一年,我走到了沧州、唐山、张家口、秦皇岛等地,亲眼看到了“昔日盐碱地,今日新粮仓”的巨变。

  前不久,我在河北沧州黄骅市吕桥镇幸福村采访,农田里刚刚播种的高粱已经出苗,绿油油的,长势喜人。村民王秀德见到我高兴地打着招呼,他说今年他家种的100多亩小麦丰收了,每亩地收了350公斤麦子,比村里其他农户每亩地多收了90多公斤,在说的时候,我看到他眼神里流露出满满的骄傲。

  为啥他家的麦田产量高?王秀德招呼我蹲下,指着作物根部说,因为他使用了“秘密武器”。

  王秀德口中的“秘密武器”是一种新型生物酶制剂,在给小麦喷洒基肥或叶面肥时,把一定量的新型生物酶制剂添加到化肥中,就会产生1+1>2的效果,不但可以减少化肥用量,还能让小麦长得更好,产量更高。

  为什么新型生物酶制剂这么神奇?我找到了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省杂粮杂豆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李顺国,来为我们揭秘。

  原来,新型生物酶制剂是一款以蚯蚓源生物酶为核心,融合硅镁土壤调理剂及生物菌的新型农用生物复酶制剂。通过提取蚯蚓核心活性成分,科学组装复合益生酶,可以部分替代化肥,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是很好的“土壤改良剂”。同时,它还可以作为“生物刺激素”促进植株根系发育,增强作物抗逆性能,提高作物品质及产量。

  黄骅东临渤海,土地盐碱瘠薄,农作物生长困难。农民在长年的耕作过程中,施肥量过高也加重了土壤质地变差。用上了新型生物酶制剂,就像土壤吃了“益生菌”,改良土壤肥力,给庄稼补充足够的营养。

李顺国(中)与赵宇(右)在高粱试验田里交流种植模式。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2023年10月,李顺国带领团队与黄骅市农业农村局合作,首次将新型生物酶制剂示范应用在盐碱地旱碱麦上。今年夏收,专家组对示范地块旱碱麦进行了测产,酶制剂施肥区旱碱麦亩产351.6公斤,比对照区增产38.31%。

  李顺国给我算了一笔“经济账”:生产过程中,酶制剂施肥区比对照区每亩增加了39元的农资投入,但每亩地增产达97.4公斤,按照旱碱麦每公斤2.5元计算,每亩净增收达204.5元。

  盐碱地是一笔“沉睡”的耕地财富,如何唤醒这部分土地资源,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是必须破解的重要课题。科技工作者在探索盐碱地改造的同时,也在“以种适地”上不断尝试。

  在黄骅,农民有着一年播种“小麦+玉米”两季作物的种植习惯,但是通过研究专家发现,高粱更适宜土地贫瘠、土壤盐碱度高的地区种植。因此从2022年开始,省杂粮杂豆创新团队的专家们就开始探索开发适合冀东盐碱地的“旱碱麦+夏高粱”增收新模式。2023年5月,在沧州黄骅市滕庄子镇东道安村开展了小地块试验,通过测产验证,“旱碱麦+夏高粱”新模式比“旱碱麦+夏玉米”传统生产模式每亩增收384元至509元。

  实践证明,“旱碱麦+夏高粱”新模式具有调整种植结构、轮作倒茬、增产增收优势,为盐碱地综合生产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新理念引领,新技术赋能,如今谁能说白茫茫的盐碱地与米粮无缘?

  目前,河北省从强化种业创新与示范、加强盐碱地改造提升、壮大特色加工产业等方面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2024年,沧州市夏收旱碱麦154.7万亩,亩产260公斤,总产40.22万吨,面积、单产、总产同比分别增长54%、6%、64%。从“以地适种”到“以种适地”,河北让种子和土地相向而行,贫瘠的盐碱地正在变成“米粮川”。

关键词:河北,盐碱地责任编辑:张晓鹏